金志春
主任医师 教授
业务副院长
中医科张迎春
主任医师
中医科主任
中医科王晓敏
副主任医师
3.7
中医科姜朵生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中医科姚国晋
主治医师
3.5
中医妇产科郭建芳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中医科李艳波
主治医师
3.3
中医科徐昕
副主任医师
3.3
中医科张花
副主任医师
3.3
中医科韩红伟
副主任医师
3.3
崔新生
主任医师
3.2
中医儿科王大宪
主任医师
3.2
中医科郭桂荣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2
中医科高亚萍
副主任医师
3.2
中医科李芳园
副主任医师
3.2
中医科尹燕
副主任医师
3.2
中医科李林智
主治医师
3.1
中医科薛婷婷
主治医师
3.1
针灸科唐克乐
主治医师
3.1
中医科刘敏
医师
3.1
?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春天到了,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生长激素分泌增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每年的3月到5月是儿童生长最快的月份,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在这几个月“长势喜人”,所以要想孩子长高,家长应该抓住这个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 一、什么是矮小症和偏矮身材 矮小症的定义: 在相似生活环境下,身高处于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健康儿童生长曲线第3百分位数以下(-1.88SD),或低于两个标准差者(-2SD)。 偏矮身材的定义:身高在第25百分位数至第3百分位数的人群。 ?二、矮小症、偏矮身材的危害 多项研究表明矮小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适应能力、认知和自我意识障碍,给患者带来了身心、升学、就业及婚姻等多方面的影响 三、矮小症发病率 目前中国矮小症发病率约为3%,有文献报告,2016年,在武汉市抽取3-14岁共30000例儿童中,共有1640例患有矮小症,总患病率为5.47%? 4、?矮身材的病因分类 遗传性-家族性矮小、体质性生长延迟、内分泌疾病、宫内生长迟缓、先天性代谢缺陷病、遗传性骨骼病、与染色体缺陷有关的矮小症、慢性全身性疾病、社会心理性矮小(心因性情感剥夺剥夺性侏儒) 五、如何发现矮小症、偏矮身材 1、如果在班级按高矮站队总是排在前四分之一,特别是前3名 2、3岁以下生长小于7厘米/年,3岁—青春期前小于5厘米/年,青春期小于6厘米/年 六、矮小症可以治疗吗 儿童矮小症发病率虽然高,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家长并不知道矮小是一种病理状况,且大多数基层儿科医生缺乏矮身材疾病的诊治知识,无法做到疾病确诊和有效转诊,早发现早治疗,可能使矮身材的儿童获得理想终身高的机会,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七、矮小症治疗现状 有报道中国现有矮小人口约3900万人,需要治疗的4-15岁患儿约有700万。然而目前每年就诊患者不到30万,真正接受治疗的不到3万人 八、西医治疗 1、矮身材儿童的治疗措施取决于其病因 2、、生长激素治疗:常见适应症有生长激素缺乏症、Turner綜合征、Prader-Willi综合症、小于胎龄儿、特发性矮身材、Shox基因缺乏、Noonan综合征等 3、、对于身高在第25百分位数至第3百分位数的偏矮儿童的治疗西医指南上只是建议观察其身高的增长速率,但如果这部分儿童的生长速率未获改善,一部分孩子的身高可能最终也会落入第3百分位数以下 八、中医治疗 1、中医认为矮身材是由先天和后天因素决定的,中医药干预需要辨病结合辨证,对于一些有明确病因的疾病比如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等需要配合西医治疗,同时通过中医辨证,调整小儿脏腑功能的不足或偏胜,并结合营养、锻炼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干预 2、中医对于特发性矮小、营养性矮小、性早熟、小于胎龄儿的治疗有优势,特别是对于担忧生长激素副作用而不愿意接受生长激素治疗的患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且总费用低 3、“偏矮身材”的儿童更是我们中医关注的重点,此类儿童常伴一些症状,如发稀萎黄,纳食不佳,睡眠差,多动,形体消瘦,夜尿多,手足心热,盗汗等症状,表现出脏腑功能的不足或偏盛,需要中医的提前纠治,以免耽误小儿的治疗时机,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中医学认为矮小与肾、脾、肝密切相关。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人体的生长有赖于肾精的充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全赖于脾之运化吸收;肝藏血,在体合筋,肝血充足,则筋得其养,肾、脾、肝调和,则小儿生长发育正常 九、小儿中医助长疗法 1、助长推拿:容易生病的小儿可以加用小儿推拿调整脏腑,增强机体免疫力。取穴:点按印堂穴、按揉百会穴、捣小天心穴、分阴阳等 ? ? 2、助长耳穴:睡眠不佳者可加用耳穴养心安神,增进睡眠 3、助长贴: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理,选用经典中药配方,制成外用膏药,贴敷于相应穴位,通过对穴位的刺激,调理肾、肝、脾,从而达到助长的目的 4、助长膏方及膏方棒棒糖: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根据中医辩证论治方法,给予相应助长膏方及膏方棒棒糖口服,可起到健脾胃,增进食欲,促吸收的目的 十、调护指导 1、保证营养均衡,做到不挑食,不偏食 2、加强体育锻炼,特别提倡在春天万物生发之际多运动,可以做一些拉升或者跳跃运动,增加户外活动时可,多晒太阳 中医儿科医生简介:王晓敏,主治医师,师承武汉中医名师胡成群教授,现为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儿科分会青年理事,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中西医结合专科分联盟常务委员、湖北省妇幼健康联盟中医专科联盟常务委员、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1、擅长领域:擅长运用中药及外治法治疗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肺炎、哮喘、积滞、肠系膜淋巴结炎、鼻炎、腺样体肥大、抽动症、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性早熟及病后体质调理等 2、门诊安排:周二、周四、周五、周六全天,周三下午,周日上午。
厌食、挑食、积滞是小儿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也是家长们比较关心的话题。对于生长处在旺盛时期的儿童,厌食、挑食、积滞所造成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小儿厌食、挑食及积滞预防和调护。 一、厌食的原因及调护: 厌食:临床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特别是夏季暑湿之时,因天气炎热潮湿常使症状加重。患儿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 (一)厌食常见的原因有: 1.喂养不当:是小儿厌食最为多见的病因。小儿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我调节。若家长缺乏育婴保健常识,婴儿期未按时添加辅食;或片面强调营养而过食肥甘厚味,超越了小儿脾胃的正常纳化功能;或过于溺爱,纵其所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给予过多的零食及冷饮;或者是饥饱无度;或者是滥服补品等,均可损伤脾胃,产生厌食。 2.他病伤脾:患儿生病后未能及时调理,可使脾胃的受纳运化失常,形成厌食。 3.情志失调: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惊恐。若受惊吓或打骂;或环境突变;或家长期望值过高,超越其承受能力等,均可致小儿情志抑郁,肝失调达,乘脾犯胃形成厌食。 4、另外,厌食与某些营养素的缺乏有关。如锌缺乏时味觉素合成障碍,味觉迟钝,分辨味觉的敏感度降低,可导致食欲减退。临床中对于长期厌食的小儿,我们通常建议查一下微量元素,看看锌是否缺乏。通常维生素B1、赖氨酸缺乏也会引起肠蠕动减弱,造成食欲低下。 (二)如何预防与调护呢? 1.首先我们要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做到饮食起居按时、有度,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要定时适量,荤素搭配,不强追进食,饭前勿食糖果饮料,在用餐前15分钟要告诉孩子把活动逐渐停下来。吃饭过程中尽量不要看电视、玩玩具,最好集中注意力吃饭。同时建议少食肥甘厚味、生冷坚硬等不易消化食物,鼓励多食蔬菜。建议4份青菜1份肉。肠胀气孩子避免吃土豆、芋头、藕、红薯、南瓜等胀气食物。家长应注意食物的烹调,如色、香、味要经常有变化,以提高孩子的兴趣,达到促进食欲的目的。同时母乳喂养的婴儿4个月后应逐步添加辅食。 2.在出现食欲不振症状时,要及时查明原因,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对病后胃气刚刚恢复者,要逐渐增加饮食,切勿暴饮暴食而致脾胃再次受到伤害。 3最后要注意小儿精神的调护,培养小儿良好的性格,教育孩子要循循善诱,切勿训斥打骂,变换生活环境要引导小儿逐步适应,防止小儿惊恐恼怒损伤。 二、挑食的原因及调护 有的儿童对食物十分挑剔,即使一碗菜也要从中挑选喜欢吃的部分,而剔除不喜欢吃的部分。凡是有挑食习惯的儿童,一般都不可能保持良好的食欲和最佳的进食状态。因为挑食会抑制消化液的分泌,有时还会抑制消化器官的正常蠕动。所以有挑食习惯的儿童,他的消化和吸收能力都会受到影响。 (一)孩子挑食,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 1.首先是家长忽视了对孩子正常饮食习惯的培养,或对孩子过于迁就与放任,助长了孩子挑食的坏习惯。 2、有的家长有意无意地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某种食物的偏好,孩子受了偏食意识的影响而自然地加以模仿。如果父母不喜欢吃某种食物,家里往往就很少买这种食物,这也会使孩子很少吃到这种食物,从而间接造成孩子的偏食。 3、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身体过于关注,经常强迫孩子进食某些所谓的营养食品从而引起孩子对这些食物的反感。有些父母生怕孩子营养不够,对孩子的饮食要求,总是有求必应,从而使孩子的口味越来越高,专挑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吃。 4、如果父母不注意烹调方法,不注意颜色搭配和形状的多样化,或饮食比较单调,也很容易使孩子形成偏食和挑食的习惯。 (二)孩子一旦偏食,父母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纠正,纠正的方法是 1、首先要教育孩子在进食时不要挑剔,吃菜要按顺序吃,不要东挑西拣,上下翻动。 2、在饮食方面,应尽量注意食品的色、香、味,以此刺激儿童的口味。 三、积滞的原因及调护 (一)导致积滞的原因: 有的小孩胃口很好,看见大人吃什么就想吃什么,什么都想吃。长期暴饮暴食,没有节制,导致食滞中脘,积而不化,形成积滞。临床表现为口臭、嗳气酸腐、脘腹胀满,睡觉不安神、大便酸臭或干结、舌苔厚腻。 (二)积滞的预防与调护 日常生活中,应根据小儿生长发育需求,逐渐给婴儿添加辅食,按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辅食既不可骤然添加过多,造成脾胃不能适应而积滞不化,亦不可到期不给添加,使婴儿脾胃运化功能不能逐渐增加而饮食难化。积滞患儿应暂时控制饮食,切忌暴饮暴食,减少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尽量吃青菜,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待积滞消除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四、中医特色疗法 1、针刺四缝疗法:主要用于脾运失健及脾胃气虚证。 2、推拿疗法:常用穴位有补脾经、揉一窝风、揉足三里、分阴阳、逆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推清天河水、摩腹、捏脊等,可根据不同证型辩证选穴。 3、穴位敷贴: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中医科特制开胃贴,敷贴神阙,每日1次。 4、耳穴贴压:常选用脾、胃、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进行耳穴贴压,可根据不同证型辩证选穴。 5、扶阳罐:可振奋脾阳,增强食欲。 王晓敏,主治医生,现为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儿科分会青年理事,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中西医结合专科分联盟常务委员、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师承武汉中医名师胡成群教授,擅长中医辨治小儿呼吸、消化、内分泌等系统疾病,尤其对小儿反复咳喘、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抽动症、性早熟、消化不良、腹痛等疾病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省妇幼中医科中医儿科门诊时间:周二、周三下午、四、六、周日上午。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肠系膜淋巴结炎由Bremenan于1921 年率先报道,因此又名为“Bremenan 综合征”,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症状表现为腹痛反复发作,腹痛多以脐周痛为主,其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常不固定,患儿可因外界环境、饮食、疾病等因素诱发。部分患儿可伴有厌食、恶心、呕吐、腹泻或者便秘等。随着现代医疗检测设备的发展,通过腹部彩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占小儿腹痛比例约为70%。 肠系膜是由双层腹膜形成的膜性皱襞结构,起到悬挂、固定肠管的作用,是腹膜的一部分,并使其保持一定的活动性,分布于肠道的部分血管及神经需要经过肠系膜到达肠道各处,因此,肠系膜为腹腔内重要结构,腹腔肠系膜淋巴结多集中于脐周,因此当腹腔淋巴结肿大时,肠系膜的血运及神经受到肿大的淋巴结刺激,而造成痉挛,故腹痛多位于脐周,以痉挛性疼痛为主。现代医学认为肠系膜淋巴结炎多发生于呼吸道或肠道反复感染后,致病微生物及其代谢毒素等外源性物质沿血运行到达肠系膜,从而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发炎。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依据: (1)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之后。 (2)疼痛为非特异性间断发作,多为隐痛、钝痛或者痉挛性疼痛。发作时间无规律,可伴食欲不振、腹胀、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3)疼痛部位多在脐周、或无固定范围,腹部查体可有脐周压痛或无异常发现。 (4)腹痛发作间歇期多数患儿感觉良好,经解痉、驱虫、保护胃黏膜治疗无效。 (5)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6)经检查排除外科性腹痛、感染性腹痛、腹型癫痫、紫癜性腹痛等病。 (7)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有肿大肠系膜淋巴结,横径>0.5cm,纵径>1.0cm,纵径/横径≥2。 目前西医对于本病尚无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在治疗上多采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激素、解痉、改善肠道菌群等方式,但临床疗效一般,腹痛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无其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特征,可归属于中医“腹痛”的范畴。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对于肠系膜淋巴结炎引起的小儿腹痛,常反复发作,日久不愈,中医临床辩证以“气滞血瘀型”常见。近年来我科采用中药内服联合外治法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现谈谈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治疗与调护: 1、中药内服:小儿肝常有余,且当今小儿生活环境优越,加之家长骄纵宠溺,情绪变幻无常,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从而肝火旺盛,容易肝气郁结。小儿脾常不足,加之本身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功能不足,机体易感外邪或饮食不能自节,脾胃更弱,旺盛之肝木更易乘克脾土,以致脾运失健,中焦气机不利,阻滞气机,气滞则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病及血,气滞则血瘀,导致腹痛迁延不愈,日久则气滞血瘀更加明显。对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采用疏肝理气、化瘀散结类中药口服,疗效显著。 2、穴位敷贴:采用自制肠系膜贴,使特定中药敷贴于腹部穴位,药物可对穴位产生刺激,通过经络对机体的调整作用,发挥药物及穴位的双重功效,从而达到行气活血、散结止痛、缩小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的作用。 3、磁疗:脉冲磁治疗仪采用矩阵式脉冲磁场输出,能够对人体深部组织进行刺激,同时辅以热疗及振动按摩功能,多种物理治疗因子有效叠加,可以止痛镇静、消炎消肿,从而促进炎症的吸收。 4、艾灸:取穴:神阙、中脘。手法以悬灸为主,采用回旋灸与雀啄灸相结合的方法,每穴每次灸5-10分钟,每日 1 次。 5、小儿推拿: (1)补脾经、揉板门、揉外劳宫、揉一窝风,150次-200次。 补脾经:将患儿拇指屈曲,用拇指罗纹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由指尖推向指根。具有健脾胃、助运化的功效。《伤寒论》中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强调了补脾的重要性。 揉板门:用拇指指面按揉患儿手掌大鱼际。揉板门能健脾和胃,通达上下之气,与补脾经配合运用可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调畅中焦气机止腹痛。 揉外劳宫:以拇指罗纹面按揉患儿手背第三、四掌骨岐缝凹陷处。可温通阳气。 揉一窝风:用拇指指面按揉患儿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不仅能发散风寒,宣通表里,而且能通经络而散脏腑积寒,为治疗腹痛的要穴。《小儿推拿广意》记载“一窝风,掐之止肚疼……。” (2) 拿肚角、摩腹,150次-200次。 拿肚角:以拇、示、中三指拿患儿脐下 2 寸,旁开 2 寸的大筋,称为拿肚角。 拿肚角以理气消滞,止腹痛,为治疗腹痛的要穴。 摩腹:使患儿取仰卧位,以一手掌,在患儿的脐部及其周围用顺时针掌摩法,使之有较强的温热感。摩腹能温通腹部经络,促进消化吸收,局部的温热效应能使腹部因疼痛而痉挛紧张的肌肉得到缓解。 (3) 揉足三里,150-200次。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治腑者,治其合”,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可以调胃肠之气机而止腹痛。 (4)揉脾俞、胃俞、大肠俞,150次-200次。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胃俞: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大肠俞:俯卧位,在第四腰椎棘突下,腰阳关(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约与髂嵴高点相平。 脾俞、胃俞、大肠俞可通调阳气而止痛。 (5)捏脊,5次。 捏脊:双手拇指和示指中节桡侧面自下长强穴向上捏至大椎穴,称为捏脊。 6、饮食及心理调护: (1) 注意饮食卫生,忌食生冷食品及胀气食物如红薯、土豆等,少吃多餐,防止暴饮暴食。 (2) 注意气候变化,避免感受外邪,注意腹部保暖。 (3) 餐后不要剧烈运动。 (4) 腹痛剧烈或持续不减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腹部体征,配合必要的辅助检查,以便尽早确诊,采取有效措施。 (5) 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腹痛容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给患儿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家长要鼓励患儿保持积极心态,同时注意加强体育锻炼,积极改善体质,从而降低复发率,预防发病。 王晓敏,主治医生,现为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儿科分会青年理事,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中西医结合专科分联盟常务委员、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师承武汉中医名师胡成群教授,擅长中医辨治小儿呼吸、消化、内分泌等系统疾病,尤其对小儿反复咳喘、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抽动症、性早熟、腹痛等疾病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省妇幼中医科中医儿科门诊时间:周二、六、日全天。
总访问量 49,733,189次
在线服务患者 40,658位
科普文章 8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