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其他咽炎
发表者:李凡成 人已读
急性鼻咽炎
急性鼻咽炎是因细菌、病毒感染所致的鼻咽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多发于初春、秋冬之交,常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等.中医称颃干燥症,病机多为风寒犯咽或风热犯咽.
【诊断要点】
1﹒起病急,恶寒发热,头痛,鼻咽部干燥、烧灼感,早期流水样清涕,后期转为粘脓涕.检查见鼻咽部干燥充血或红肿,有分泌物.
2.婴幼儿则全身症状较重,有高热或脑膜刺激症,有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痛等.1~2天后局部症状渐显,鼻塞重以致吸乳困难,呼吸时鼻内有水泡音,张口呼吸.触诊有腺样体肿胀.
3.颈部淋巴结肿大、压痛.
【辨证论治】
1.风寒袭咽证
[主证] 鼻咽部干燥、灼热感,或有头痛、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涕..检查见鼻及颃颡粘膜潮红,鼻腔或有水样分泌物潴留.伴恶寒,微发热,周身不适,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等风寒表证.
[治法] 辛温通窍,祛风散寒.
[方药] 六味汤[ ]加减.
桔梗10g 生甘草6g 薄荷6g 荆芥10g 僵蚕10g 防风10g 石菖蒲10g 藿香10g 白芷10g
2.风热犯咽证
[主证] 颃颡部干燥不适,微痒,灼热微痛,鼻塞流涕,呼吸不畅.检查见鼻咽粘膜微红胀.伴微发热,恶风,口微渴,舌质偏红,苔薄黄,脉浮数等肺经风热证.
[治法] 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方药] 疏风清热汤[ ]加减.
荆芥10g 防风10g 牛子10g 桔梗10g 甘草6g 浙贝母10g 银花10g 连翘10g 黄芩10g 赤芍10g 桑白皮10g 玄参10g 射干6g
【西药治疗】
1.青霉素80万U,肌注,2次/日;或复方新诺明2片,口服,2次/日.
2.维生素C 0.2g,口服,3次/日.
【外治】
1.滴鼻法:1%麻黄素滴鼻,3次/日;或用呋麻液滴鼻.
2.吹药法:冰硼散[ ]吹鼻咽部,1~2次/日.
3.超声雾化经鼻吸入法:参急性咽炎.
【预防护理】
1.积极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戒烟酒,忌辛辣.
2.病中注意休息,多饮水,增加营养.
3.反复急性发病者,可考虑行咽扁桃体切除.
慢性鼻咽炎
慢性鼻咽炎是鼻咽部的慢性炎症,鼻窦炎、鼻中隔偏曲、多尘而干燥的环境、内分泌紊乱、胃肠失调、饮食无节,以及腺样体的残余或潴留脓肿、咽囊炎等等,均可成为发病诱因.中医称颃颡干燥症,其病机多属郁热熏咽或燥伤咽.
鼻咽癌的病因尽管目前并不很清楚,但局部的慢性炎症刺激也可能是一个方面的因素。因此,长期慢性鼻咽炎的患者,应当引起注意,并进行积极的治疗与必要的复查。鼻咽癌在南方几省区的发病率较高,因此,南方人更应引起重视。
【诊断要点】
1.成人为多,常有上感反复发作病史,病程多在3个月以上.
2.鼻咽部干燥感不适,时常“清嗓子”或频频“吭喀”,或容易声嘶,时有头痛.
3.检查见鼻咽部粘膜充血、增厚,覆有稠厚粘液或厚痂,多伴有咽侧索暗红肥厚.
【辨证论治】
1﹒郁热熏咽证
[主证]久病颃颡部干痒微痛,检查见鼻咽部粘膜红肿,伴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略数.
[治法] 养阴疏肝,利咽消肿.
[方药] 一贯煎[ ]加减.
地生15g 麦冬15g 沙参12g 枸杞10g 川楝10g 夏枯10g 薄荷6g 柴胡10g 川芎6g 香附6g 玄参15g 菊花12g
2.燥邪伤咽证
[主证] 久病颃颡部干燥灼热感,如痰粘着.检查见鼻咽部粘膜暗红少津,或有粘脓痂附着.伴干咳少痰,口燥咽干,舌质稍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 清燥润肺,滋阴生津.
[方药] 养阴清肺汤[ ]加减.
玄参12g 麦冬15g 薄荷6g 甘草6g 浙贝母10g 生地15g 白芍10g 丹皮10g 桔梗10g
【外治】
1.吹药法:冰硼散[ ]吹鼻咽部,每天1~2次.
2.滴鼻法:5%弱蛋白银滴鼻,或润鼻油滴鼻,每天3-4次.用于慢性者.
3.涂药法:1%氯化锌涂鼻咽部,每天1次,连续2-3周.或用5%-10%硝酸银液涂鼻咽部,每周2~3次.
4.超声雾化吸入法:同急性咽炎.
请参考:[01医学科普]鼻与咽喉超声雾化吸入疗法
【预防护理】
忌辛辣炙煿之品,多食水果﹑蔬菜之类,增进营养.
本文是李凡成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