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发表者:李羽 人已读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
1 概 述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我国患病率约为0.32﹪-0.36%。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2 临 床 表 现
2.1症状和体征:病情和病程有个体差异,从短暂、轻微的少关节炎到急剧进行性多关节炎。受累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肩、膝和足趾关节最为多见;颈椎、颞颌关节、胸锁和肩锁关节也可受累,并伴活动受限;髋关节受累少见。关节炎常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肿胀和压痛,晨僵常长达1小时以上。最为常见的关节畸形是腕和肘关节强直、掌指关节的半脱位、手指向尺侧偏斜和呈“天鹅颈”样及钮孔花样表现。重症患者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并因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痉挛失去关节功能,致使生活不能自理。除关节症状外,还可出现关节外或内脏损害,如类风湿结节,心、肺、肾、周围神经及眼病变。
2.2实验室检查:多数活动期患者有轻-中度正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白细胞数大多正常,有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可升高,血清补体水平多数正常或轻度升高,60%-80%患者有高水平类风因子,但RF阳性也见于慢性感染(肝炎、结核等)、其他结缔组织病和正常老年人。其他如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和抗环瓜氨酸多肽(CCP)等自身抗体对RA的诊断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但敏感性仅在30%左右。
2.3X线检查:为明确本病的诊断、病期和发展情况,在病初应摄包括双腕关节和手及(或)双足X线片,以及其他受累关节的X线片。RA的X线片早期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附近轻度骨质疏松,继之出现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破坏,关节脱位或融合。根据关节破坏程度将X线改变分为4期,见表1。
3 诊 断 要 点
3.1诊断标准
RA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自身抗体及X线改变。典型的病例按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学会分类标准(表2)诊断并不困难,但以单关节炎为首发症状的某些不典型、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常被误诊或漏诊。对这些患者,除了血、尿常规、血沉、CRP、RF等检查外,还可做MRI,以求早期诊断。对可疑RA患者要定期复查、密切随防。
3.2 活动性判断
判断RF活动性的项目包括疲劳的严重性、晨僵持续的时间、关节疼痛和肿胀的程度、关节压痛和肿胀的数目、关节功能受限程度,以及急性炎症指标(如血沉、CRP和血小板)等。
3.3 缓解标准
RA临床缓解标准有:1、晨僵时间低于15分,2、无疲劳感,3、活动时无关节疼痛或关节无压痛,4、无关节痛,5、无关节或腱鞘肿胀,6、血沉女性小于30mm/h,男性小于20mm/H(魏氏法)。
符合5条或5条以上并至少连续2个月者考虑为临床缓解,有活动性血管炎、心包炎、胸膜炎、肌炎和近期无原因的体重下降或发热,则不能认为缓解。
3.4 鉴别诊断
在RA的诊断过程中,应注意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和其他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等)所致的关节炎相鉴别。
3.4.1 骨关节炎:该病为退行性骨关节炎,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主要累及膝、脊柱等负重关节。活动时关节痛加重,可有关节肿胀、积液。手指骨关节炎常被误诊为RA,尤其在远端指间关节出现赫伯登(Heberden)结节和近端指关节出布夏尔(Bouchard)结节时易被视为滑膜炎。骨关节炎通常无游走性疼痛,大多数患者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或低滴度阳性。X线示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呈唇样增生或骨疣形成。
3.4.2 痛风: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有时与RA相似,痛风性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常呈反复发作,好发部位为单侧第一跖趾关节或跗关节,也可侵犯膝、踝、肘、腕及手关节,急性发作时通常血尿酸水平增高,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可在关节和耳廓等部位出现痛风石。
3.4.3 银屑病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以手指或足趾远端关节受累为主,也可出现关节畸形,但RF阴性,且伴有银屑病的皮肤或指甲病变。
3.4.4 强直性脊柱炎:本病主要侵犯脊柱,但周围关节也可受累,特别是以膝、踝、髋关节为首发症状者需与RA相鉴别。该病有以下特点:1)青年男性多见;2)主要侵犯骶骼关节及脊柱,外周关节受累多以下肢不对称关节受累为主,常有肌腱端炎;3)90%-95%患者HLA-B27阳性;4)RF阴性;5)骶骼关节及脊柱关节的X线改变对诊断有帮助。
3.4.5 结缔组织病所致的关节炎:SS、SLE均可有关节症状,且部分患者RF阳性,但它们都有相应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和自身抗体。
3.4.6 其他:对不典型的以单个或少关节起病的RA要与感染性关节炎(包括结核感染)、反应性关节炎和风湿热相鉴别。
本文是李羽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09-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