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张荣峰 三甲
张荣峰 副主任医师
上海长征医院 骨创伤与修复重建外科

一场骨髓炎的“生死突围”:从反复溃烂到重获新生

41人已读


患者张某某,男性,36岁,因“左股骨骨折术后伤口破溃、流脓伴活动受限1年余”就诊。

现病史

2023年,张先生因高处坠落导致左股骨骨干骨折,当地医院紧急实施了骨折内固定手术。然而术后3个月,伤口突然破溃流脓,清创手术后红肿、渗液仍反复发作。转诊至上级医院后,医生发现更严重的问题:内固定钢板断裂,且确诊为股骨慢性骨髓炎

e9a98fba3f0b679422944e84067aceb.png

术前外观照

c71b0bff463acbf6b15a831d5cdd350.png

术前影像学资料

c340c87c59da07a6898c3ffc942c960.png

术前影像学资料


随后的治疗陷入恶性循环:取出钢板、更换髓内钉、多次清创手术……但感染始终难以控制,伤口经久不愈。直至2024年初,张先生通过线上问诊联系到上海长征医院张荣峰教授团队,跨越2000公里赴沪治疗。术中发现其股骨中上段已出现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周围软组织严重肿胀。最终,张教授团队通过精准感染控制+骨缺损修复手术,仅两次手术便让张先生重获行走能力。

bde6645b20955af299c4a66e400cc1f.jpg


疾病聚焦:为什么骨髓炎如此凶险?

1. 骨髓炎的本质

骨髓炎是骨组织(包括骨髓、骨皮质、骨膜)的细菌感染,常见于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或血源性播散。张先生的病例属于典型的创伤后骨髓炎,致病菌可能通过手术或伤口侵入。

2. 三大致命特点

  • 隐匿性强:早期症状易被误认为普通伤口感染,延误诊治;
  • 破坏性大:细菌在骨内形成“生物膜”,导致骨质溶解、死骨形成;
  • 迁延不愈:传统清创难以彻底清除感染灶,易反复发作。
  • 3. 治疗难点

  • 感染骨与健康骨界限模糊,需精准判断清创范围;
  • 骨缺损修复需兼顾力学稳定与生物学活性;
  • 长期抗生素使用可能导致耐药菌产生。

破局关键:张荣峰教授团队的治疗策略

1. 多学科协作(MDT)精准控感

  • 术前通过**微生物基因检测(mNGS)**锁定致病菌(如奇异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 结合影像学(DR+CT+MRI)明确感染范围,制定个体化清创方案。
  • 2. 创新性清创技术

  • “洋葱式”分层清创法:逐层清除坏死骨直至出现“辣椒征”(健康骨渗血);
  • 脉冲灌洗+局部载抗生素骨水泥,彻底杀灭生物膜内细菌。
  • 3. 骨缺损修复“双保险”

  • 一期植入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控制感染;
  • 二期采用Masquelet诱导膜技术重建骨缺损,联合自体骨移植促进愈合。

给骨髓炎患者的科学建议

  1. 警惕术后“异常信号”:若骨折术后出现持续疼痛、伤口渗液、红肿发热,需立即排查感染;
  2. 慎用传统“保守疗法”:单纯抗生素或换药对慢性骨髓炎效果有限,可能加速耐药;
  3. 把握手术黄金期:感染确诊后3-6个月内手术成功率最高,拖延易致骨质广泛破坏;
  4. 选择专科团队:骨髓炎治疗需骨科、感染科、显微外科等多学科协作,建议优先选择区域性医疗中心。

结语:科技赋能下的希望之光

张先生的成功治愈

,体现了现代骨髓炎治疗的三大突破:

  • 分子诊断技术精准锁定病原体;
  • 显微外科技术实现精细清创与修复;
  • 远程医疗打破地域壁垒,让优质资源惠及偏远地区患者。
  • 骨髓炎虽凶险,但通过科学治疗与医患协作,完全可能实现功能重建与长期治愈。正如张教授所言:“这场与骨髓炎的战争,最终赢在信任与技术的双重力量。”

(本文基于真实病例改编,为保护隐私已隐去患者个人信息)


作者注:慢性骨髓炎的治疗需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本文内容不可替代专业诊疗方案。如有疑似症状,请及时至正规医院就诊。

张荣峰
张荣峰 副主任医师
上海长征医院 骨创伤与修复重建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