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钟芸诗 人已读
老张今年73岁,平时爱遛弯、喝两口小酒,可最近3个月,他连一口馒头都咽不下去。去医院一查,不仅咽部长了红枣大小的肿瘤,往下走食管里长了个更大的肿瘤,快堵住了大半个吃饭“通道”。医生告诉他:“病灶位置在脖子附近的咽喉及食管,手术要切喉、切食管,可能一辈子插胃管。”老张懵 了——不治,命可能没了;治了,活着却再也不能痛快吃口饭,这算哪门子治病?
一、 令人担忧的下咽癌与食管癌
1. 下咽癌:隐匿的健康杀手
下咽处在喉咙下方,连接着口腔、鼻腔和食管,是食物和空气进入身体的“必经之路”。下咽癌(又称喉咽癌)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其位置隐蔽、早期症状不典型,很容易被忽视。但随着病情发展,吞咽疼痛会越来越严重,吃东西变得困难,声音也可能变得嘶哑,甚至出现咳嗽、咯血等症状,确诊时多为中晚期,由于下咽周围都是重要的身体结构,如喉部、气管、食管等,一旦癌变,肿瘤很容易侵犯周围组织;下咽癌的综合治疗(手术+放化疗)是主要手段,术后可能出现咽瘘 、吞咽困难等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的并发症,结合其恶性程度高,5年生存率仅为30%-35%,这给治疗增加了极大的难度,导致预后较差。
2.食管癌:进食障碍的“元凶”
食管,上自下咽,下至食管胃结合部,可分为颈段、胸段及腹段三部分。
我国每年新发食管癌约32万例,其中颈段食管癌最“难缠”——肿瘤紧贴咽喉、气管,传统治疗要么“大动干戈”切器官,要么靠放化疗“赌运气”。早期食管癌患者,进食时可能会感觉胸骨后有烧灼感,或者有轻微的哽噎感。然而,病情发展到中晚期,会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从难以咽下干的食物,逐渐发展到连半流质、流质食物都无法下咽,还可能伴有消瘦、贫血、乏力等全身症状。食管癌的发病与长期食用过热、过辣、腌制食物,遗传因素以及食管慢性疾病等密切相关。
图1 下咽癌 食管癌示意图
二、下咽癌+食管癌的传统治疗:保命还是保生活质量?
1.手术治疗是目前进展期下咽癌及食管癌治疗的标准方式:如全喉咽、全食管切除术等
过程:切掉病变食管、喉咽,用胃或肠子“重塑”消化通道。
后遗症:可能失去吞咽和说话能力,生活质量断崖式下跌。
2.根治性放化疗
效果:完全消灭肿瘤的概率不到30%。
代价:食管可能变成“硬管子”(狭窄),喝口水都疼;甚至“打洞”到气管(食管瘘),反复肺炎。
图2 下咽癌➕食管癌手术并发症(咽➕胃吻合)
难以想象,同时患下咽癌及食管癌的老张,心情将会吓坏到怎样?
经多方打听,老张从病友口中了解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钟芸诗教授,针对这些疾病,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可帮助病友保命、保器官!抱着一丝希望,老张千里迢迢赶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找到钟芸诗教授。钟教授当即为老张进行了内镜下的检查,及磁共振、CT及PET-CT等影像学检查,肿瘤还没有全身转移,也没有侵犯周围的器官。老张被当地医生吓怕了,坚决拒绝手术。钟教授请来他的MDT团队,口腔科、五官科、肿瘤科、内镜科、胸外科、消化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联合会诊,专家们一起为其分析病情,如果老张现在不想做手术,可以试一试先做化疗和免疫治疗,如果病灶缩小,有时甚至小到只剩下一个疤痕,经综合评估后,可以在内镜下把缩小的病灶或疤痕切掉,让残余的病灶无处可逃。术后结合进一步放、化疗及免疫治疗等,治疗效果也是很好的。但不是所有病人做完放化疗和免疫治疗后病灶都能缩小,如果这些治疗效果不好,老张有可能还是得做手术……专家们与老张及家属深入沟通,分析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好坏。老张当即态度坚定地选择保留咽喉、保留食管,拒绝外科手术,随即便开始在中山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及免疫等综合治疗。
对于一些发现时病情较为严重的下咽癌和食管癌患者,比如肿瘤体积较大,或者已经侵犯到周围重要组织,直接进行手术切除难度极大,甚至无法切除。这时候,转化治疗就发挥作用了。转化治疗主要通过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等方法,让原本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缩小体积、降低分期,从而变得可以手术切除。可以说,转化治疗就像是为肿瘤“瘦身”,让它从一个难以对付的“大块头”,变成一个相对容易处理的“小目标”,为后续的治疗创造条件。
图3 转化治疗后病灶退缩,内镜下切除下咽➕食管癌
三、新战术:化疗免疫“打辅助”,内镜微创“补刀”
这套新策略就像“精准拆弹”:先用药物削弱肿瘤,再用内镜“挖地雷”,三步搞定:
第1步:化疗+免疫治疗——给癌细胞“断粮”
化疗药(如紫杉醇、顺铂):直接毒杀快速分裂的癌细胞。
免疫药(如PD-1抑制剂):撕掉癌细胞的“隐身衣”,让免疫细胞“追杀”残余敌人。
效果:约50%患者肿瘤明显缩小,从“苹果”缩成“枣核”(如老张的肿瘤从堵塞管腔近2/3周退缩为不到管腔1/2周的疤痕)。
第2步:内镜手术——胃镜下“挖”出肿瘤
工具:一根带摄像头和微型电刀的细管(胃镜)。
过程:
1. 胃镜找到肿瘤,注射“生理盐水”把病灶“鼓起来”;
2. 用电刀像“剥葡萄皮”一样,把肿瘤从食管壁上完整剥离;
3. 创面处理,无需缝合,2-3天就能吃饭!
优势:不切食管、不伤喉,术后几乎无疤痕。
第3步:免疫维持——给身体上“防盗锁”
术后根据具体病理报告,继续化疗治疗或免疫治疗等,用免疫药再“巡逻”1-2年,把躲藏的癌细胞“清扫”干净,复发风险直降50%!
时间转瞬即逝,经过规范化的化疗+免疫综合治疗,定期复查后,老张下咽及食管的肿瘤显著退缩,只剩一块凹凸不平的小瘢痕了。钟教授结合最终的内镜和影像学检查评估,经MDT团队综合讨论后,在中山医院的内镜中心手术室,钟教授为老张进行下咽及食管肿瘤内镜下切除手术。标记病灶边缘,黏膜下注射溶液,电刀切开病灶边缘,逐步完整剥离,切除了病灶。几天后,病理报告送到了老张手中:“镜下见少量炎性细胞,未找到残余肿瘤细胞,切缘阴性,脉管内未见癌栓”,这意味着老张终于摆脱了下咽癌及食管癌。钟教授热情地祝贺老张,并叮嘱他别忘了后续继续规范化免疫治疗,并且需要每三个月来医院复诊:“虽然肿瘤已经切干净了,但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啊!”老张连连点头。术后1周,老张恢复得与常人无异。
后续2年的规律随访过程中,也没有发现咽部肿瘤及食管肿瘤复发的迹象。
如今的老张,每天照常喝粥、吃软面条,遛弯时还能和老伙计们唠嗑:“当初要是切了喉,切了食管,我现在就是个‘哑巴’喽!后半辈子还得与胃管常相守喽!”
随着近年来肿瘤治疗理念及药物的发展,多项研究发现中晚期下咽癌、食管癌、直肠癌患者,大约60%的患者在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明显缩小,更有20%左右的患者肿瘤完全消失,即使不做手术也达到治愈,这种情况被称为新辅助放化疗后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经过长期观察,这些病灶完全消失的患者,哪怕不做手术,长期生存率也比较高。因此,有学者提出,可以让患者先接受放化疗(专业术语为“新辅助放化疗”),如果经过检查评估病灶完全消失,或许就能避免外科手术,只用定期复查,等发现复发了再做手术,从而达到既保证长期疗效、又保证生存质量的目的。这种治疗理念被称为“器官保留策略”。
但并不是所有患者在完成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灶都能完全消失,更多的患者仍有肿瘤残留。按照下咽癌、食管癌的标准治疗方案,这些有肿瘤残留的患者仍然需要做外科手术。研究发现多数病例中,残留的肿瘤细胞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仅少部分肿瘤细胞位于更深的肌层或食管周围淋巴结中,前者完全可以通过内镜下切除技术安全根除。
因此,钟芸诗教授的MDT团队提出,如果在新辅助放化疗后就对原先肿瘤生长的部位进行内镜下切除,那么“观察-等待”过程中的肿瘤复发率可能会降低,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将进一步提高,从而达到“肿瘤治愈”与“保留器官”的两全其美,在治疗疾病的基础上,保留了患者重要器官的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于一部分符合适应证、对生活治疗要求极高的患者,可以选择这一治疗方式,切除后进行密切随访,也可以取得非常好的疗效。
目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及其MDT团队,常规开展各种内镜下的微创手术,尤其对于新辅助化疗联合内镜下切除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既免除了患者的手术之苦(不开刀),又保留了器官的完整性及正常生理功能,更重要的是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不受影响,生活质量十分满意。让病人保器官、保功能成为现实。
专家介绍
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消化道息肉及癌前病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息肉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经肛门微创手术专业学组、早诊早治学组副组长,世界内镜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微创联盟理事长,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大肠镜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兼任大肠镜学组副组长。
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并熟练掌握包括ESD、EFTR、EUS、ERCP等各种内镜诊疗操作。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本文是钟芸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