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林国强 人已读
黏糊糊的东西,不可能说没见过。
贴大字报的浆糊,胶水;
蚂蝗,蜗牛留下的痕迹;
黄鳝,泥鳅的体表,以及猪肚猪肠内面;
鼻涕,大便的表面。
黏糊糊的东西总是有种异样的感觉
黏糊糊的东西很难洗干净,有种恶心的感觉,这话题就有点啰唆了。
黏糊糊的是什么东西
黏糊糊的东西,医学上叫黏液。
生物进化从最原始的生命形式到人类出现和繁衍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黏糊糊的也随之而诞生了。
有学者认为人类是最后的生物学意义的生命形式。至于以后出现的人工机器人什么的,已经不属于生物学的范畴了。
介于固体与液体之间的黏液,牛
研究发现:在进化的过程中除了要获得足够的食物和战胜强敌外,还要与各种病原体作斗争,这样就进化出一套防御系统。
这一套防御系统从最简单的吞噬异体的形式发展到比较高级的、多样化的免疫系统;从非特异性免疫发展到特异性免疫; 从细胞免疫发展到体液免疫。
说明体液免疫更有效,更简便。黏糊糊的或者叫黏液就是属于这一类。
别小觑这黏糊糊的东西,可是经历上亿年的进化过程,见过大世面的。
黏糊糊的从哪里来
黏糊糊的东西是由一个叫杯状细胞生产岀来的。
杯状细胞是一种高度极化的柱状上皮细胞或称单细胞腺。
分布于人和哺乳动物的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等部位的上皮中。
肠道的杯状细胞是由位于肠隐窝基底部的多能干细胞分化而来。
正常情况下,杯状细胞顶部因含有大量 膜包的分泌颗粒而膨大,细胞基底部因无分泌物而形成长柄状附着于基膜上,因杯状细胞的分泌是连续性的,故该细胞的形态保持为高脚杯状,因而得名。
Smithson等发现在正常结肠中近端结肠的杯状细胞分布密度显著低于远端结肠。
Karam等发现杯状细胞数从十二指肠尾端的4%增至末端结肠的16%。
这与微生物在肠道分布相一致,证实微生物对杯状细胞的数目起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杯状细胞因分布部位不同,其分泌的粘蛋白也不同 。
位于不同器官的杯状细胞更新周期有所不同,肠道杯状细胞一般为3-5天,也就是说肠道杯状细胞的只活3-5天,新的一代就出现。
黏糊糊的有什么用
肠道这些黏糊糊的东西就是杯状细胞产生并释放的黏蛋白,与水、无机盐、抗菌肽等物质形成一层黏稠的凝胶型网状结构,分布在整个肠道黏膜表面,形成黏液屏障,以保护肠道黏膜免受酸、碱、消化酶和其他有害物质等的损害。
所以又称肠道“第一道防线”,还为肠道内的有益菌提供栖息地,促进肠道微生物平衡。
黏液是自我保护的神器
在肠道受损或发生炎症时,杯状细胞会增加黏液的分泌,帮助减轻炎症反应,加速肠道的修复进程。比如吃了不洁的食物,拉肚子,大便上就会有很多黏液,就是这个道理。
举个鱼类表面黏液作用的例子:
①保护鱼体不受寄生虫、病菌、病原体和其它有害物质的侵袭 ;
②凝结和沉淀水中的悬浮物质,为鱼本身创造一个相对较好的环境 ;
③调节鱼的渗透压 ;
④润滑鱼的体表,减少与水的摩擦,使鱼体游动阻力减小 ;
⑤携带营养物质,繁殖及喂养后代 ;
⑥鱼类之间相互交流的媒介;
⑦呼吸和筑巢。
因此,确保杯状细胞的正常功能对维护任何动物的健康都至关重要。
黏糊糊的与疾病的关系
与肠内疾病关系:
1.与炎症性肠病 研究发现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都存在肠道杯状细胞耗竭,黏蛋白合成减少和黏液层通透性增加等改变。研究证据表明,黏蛋白的质或量的改变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与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患者肠道中黏蛋白的表达和分泌发生了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也伴随蛋白质糖基化的改变。
3.与功能性肠病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研究主要聚焦在肠上皮通透性改变和内脏高敏反应。近年来,许多动物模型研究提示肠易激综合症与产道杯状细胞关系密切。
4.与慢性便秘 肠道黏液具有润滑作用,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高脂肪饮食诱导的便秘与结肠黏液减少有关,大黄提取物通过刺激结肠黏液的产生和改变肠道菌群来缓解便秘。
黏液便不是蛇年添了件衣服
5.与肠道感染 肠黏液屏障作为胃肠道与外界环境的“第一道防线”,任何因素导致黏液屏障改变,都可能诱发微生物感染。
与肠外疾病的关系:
1.肝代谢性疾病 如酒精性肝病的肠道病理特征是肠道菌群改变、肠黏膜层增厚及杯状细胞数量增加,说明肠黏液屏障在肝脏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2.胰腺疾病 如急性胰腺炎通过释放活性氧损伤肠黏液屏障,导致肠道菌群移位,触发细胞因子“风暴”。
3.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脑血管疾病 肠道黏液屏障的完整性在肠-脑轴调节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4.干眼症 干眼症患者结膜杯状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这种减少导致黏蛋白分泌不足,泪膜稳定性下降,进而引发眼表干燥、刺激症状等干眼症表现。
附录:近年来,动物黏液的抗菌等作用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屡见报导。
早在1963年,Liguori,V.R.C曾发现线纹鱼粘液中的肽类物质有抗生作用;
Thomson,D. A.报导了箱鱼粘液中的箱毒素具有抗菌作 用;
日本学者曾报导过四种贝类动物的粘液含有抗菌酶。
据《中药大辞典》记载:蚌泪(河蚌黏液)有“清热、解毒、治赤限”等功效,“以黄连末纳(蚌中)取汁,点赤眼并(眼)暗”,泥鳅滑液(黏液)能治疗“小便不通,热淋和痈肿。”“泥鳅十余条,清水洗净,用砂糖半碗许搅拦,腻涎即出,去鳅,用此糖糊涂布,可治痈。““用碗盛取泥鳅滴下之滑液,滴耳内,可治中炎。”
本文是林国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