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罗忠光 人已读
酸奶广告中出现的高频宣传词益生菌相信大家都听过,那么
益生菌=酸奶?
No!
事实上,市面上益生菌产品种类繁多,有些食物中也含有益生菌。今天就带大家来认识一下益生菌。
我们的肠道内含有上百亿的细菌,细菌的总重量大约能占到人体体重的 1%~3%。健康人的肠道中有数百万的益生菌,益生菌促进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改善肠道屏障功能,调节宿主免疫功能。
除了益生菌,肠道内还存在中性菌和有害菌。各种各样的细菌互利共生,组成了我们的肠道微生态。而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对于健康很重要。如果肠道菌群失调,有害菌大量繁殖,就会引起腹泻、便秘、过敏、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良等一系列症状。
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结直肠癌等消化系统疾病,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自闭症、抑郁症等神经系统疾病。
图片来源:https://k.sina.cn/article_7494784861_1beb9575d00100ygbl.html
益生菌是什么?
顾名思义,益生菌就是对人体有益的菌,它们是通过定殖在人体内,调节宿主黏膜与系统免疫功能或通过调节肠道内菌群平衡,促进营养吸收、保持肠道健康,从而产生有利于健康作用的单微生物或组成明确的混合微生物。
图片来源:http://www.sxatcm.com/web/news_show.htm?contentId=10873&channlId=103
益生菌有什么功效?
①益生菌可以改善肠胃道功能,稳定肠道菌相;
②益生菌可以帮助增强免疫力;
③益生菌可以改善过敏反应;
④益生菌可以缓解感染及炎症反应;
⑤益生菌可以改善代谢,有助于减轻体重、降低血糖和血脂;
⑥益生菌可以降低癌症风险。
图片来源:https://www.psmchina.cn/safe_medicines_information/spsd/5282
问:益生菌原来有这么多功效!那我可以天天吃吗?
答:吃益生菌不一定是越多越好。该吃哪种益生菌,该吃多少的量,如何才能对疾病有更好的治疗作用,还是要听从医生的指导。
如果是为了治疗某种疾病或者调节肠道菌群失衡,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服用益生菌。
益生菌要怎么选择?
要选择靠谱的益生菌产品
在购买益生菌时,我们不能只关注益生菌数量,而更应该考虑能进入我们肠道并且能存活的益生菌数量。另外,许多益生菌只标明了菌种,没有标明菌株,同一菌种益生菌的菌株功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做选择的时候,这两者都至关重要。此外,菌种必须要经过权威机构认证才能保证菌株安全。
目前市场上的主流益生菌菌株主要分离自健康人体和具有长期安全食用历史的发酵食品,大多数菌株为无致病性的共生微生物。我国市场上使用的益生菌安全性已得到欧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EFS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HC)等权威机构的认可。
益生菌产品应用于健康消费者是安全的,然而对于某些患病个体,如严重感染或有免疫缺陷的患者,应遵照医生的建议谨慎使用。
图片来源:https://www.chachaba.com/news/html/yyeat/news/20180822_398068.html
问:酸奶能够代替益生菌吗?
答:益生菌想要发挥有益功效需要足够数目的活菌在肠道内定植。一般来讲,酸奶中常用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它们不耐胃酸和胆汁酸,经这两种菌发酵后的酸奶经过胃肠道后,菌种存活率很低。每人每天必须摄取30亿~50亿个活菌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所以酸奶能否补充益生菌并且发挥功效,取决于酸奶中的益生菌种类和活菌量。
服用益生菌的注意事项
①大部分益生菌对抗生素敏感,与抗生素联合使用宜间隔 2~3 个小时;布拉氏酵母菌、酪酸菌和芽孢杆菌(除蜡状芽孢杆菌)制剂对抗菌药物不敏感,可与抗菌药物同时使用。益生菌制剂不宜与收敛吸附剂成分同时服用,如蒙脱石散、铋剂、活性炭等。
②贮存条件:除地衣芽孢杆菌、酪酸梭菌、凝结芽孢杆菌、枯草杆菌制剂可常温保存外,其他肠道微生态制剂需低温保存,注意避光、密封。
③益生菌在较高温度下可失活,应使用水温不超过40℃的温开水送服,以免破坏活性。
④服用时间:饭后30-50min,食物可以中和胃酸,降低胃酸浓度,对益生菌影响最小。
图片来源:https://www.psmchina.cn/safe_medicines_information/safe_medicines_knowledge/lnaqyy/4932
写在最后
益生菌虽好,但也不是神药。请您在选购相关商品时擦亮慧眼,服用相关药品时谨遵医嘱。
本文为医学科普,不作为诊疗依据。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