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曹昊天 人已读
总结近年来的进展,靶向治疗的进展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EGFR靶向治疗的尝试与局限:
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过表达在OSCC中常见,但不同于某些实体瘤(如非小细胞肺癌)明确的EGFR突变驱动机制,OSCC多数仅表现为EGFR过量表达或基因拷贝增多,而无特定的敏感突变。这使得利用EGFR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在OSCC中获得的疗效远逊于在EGFR突变肺癌中的成功经验。
当前较为成熟的EGFR相关治疗是抗EGFR单克隆抗体(如西妥昔单抗,Cetuximab)的应用。对于局部晚期或复发转移性口腔鳞癌,西妥昔单抗常与放疗或化疗联合使用,以期提高局部控制率和延长生存时间。临床研究证明,EGFR单抗联用常规治疗在部分患者中能改善预后,但整体获益仍有限。
这里面最有名的研究就是Bonner研究(Bonner Trial)和EXTREME研究(Vermorken JB, et al.)。前者显示对于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包括口咽、喉、口腔等部位)患者而言,从3年总生存率而言放疗组约31%,而放疗+西妥昔单抗组约47%。而后者显示,对于复发或转移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包括口腔、口咽、下咽、喉等部位)患者,在化疗中添加西妥昔单抗可显著延长中位生存期3个月左右。
EXTREME研究(Vermorken JB, et al.)
2)预后分层与分子标志物探索:口腔鳞癌的异质性使得单一靶点治疗面临挑战。研究人员积极寻找潜在分子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如TP53突变、PI3K通路异常、EGFR家族其他成员以及血管生成相关通路(VEGF)等。然而目前尚缺乏能像EGFR突变在肺癌中那样精准筛选人群、显著改善疗效的明确分子分型。
3)HPV因素与治疗策略的差异:
HPV阳性的口咽癌患者通常对放化疗更加敏感,标准治疗后长期存活率明显高于HPV阴性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超过80%,显著优于HPV阴性患者的50%-60%)。基于这一显著差异,近年临床试验开始探索对HPV阳性OPC患者进行治疗减量(“去强化”治疗,如降低放疗剂量或减少化疗剂量)的策略,以期在维持高治愈率的同时减少治疗相关毒性。
然而,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CC)中,HPV感染的比例与影响远不及口咽癌。研究显示,口腔鳞癌中HPV感染率通常低于10%,且其感染对肿瘤发生与预后的影响并不如在口咽部显著。大部分研究并未发现HPV阳性状态在口腔癌患者中带来类似OPC的预后改善或对治疗敏感性的大幅提升。因此,目前并没有针对HPV阳性口腔癌患者的治疗减量临床指南或广泛接受的临床路径,也缺乏因HPV相关通路而明确改变治疗决策的成功经验。
换言之,HPV感染在OPC中导致了治疗策略的个体化分化(如减量治疗、预后分层及功能保护优先的方案探索),而在口腔癌中则尚未出现类似的治疗模式转变或显著获益。这从侧面反映出口腔原发鳞癌与口咽鳞癌在分子机制及病因学上的明显差异,使得利用HPV相关分子通路进行特异化靶向或减量治疗的策略,暂未在口腔癌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4)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组合探索: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在头颈部鳞癌中的应用探索,出现了将免疫治疗与分子靶向治疗、放化疗联合的趋势。虽然这属于广义的精准治疗范畴而非传统的“单一分子靶点”治疗,但免疫治疗的崛起为未来与EGFR等分子靶点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个人观点:
尽管当前的基因测序研究尚未发现针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的特异性突变靶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靶向治疗的广泛应用,但在极少数病例中仍可检出EGFR等靶点相关突变。尽管这些突变在大型临床试验中往往缺乏统计学意义,但对于个体患者而言却可能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有助于制定更为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随着对OSCC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有望鉴定出更多可预测治疗响应的分子标志物。这些标志物的出现,将为EGFR通路抑制剂及其他信号通路(如MET、HER3)相关的新型抑制剂提供精准用药的依据。与此同时,新一代EGFR通路抑制剂正陆续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为拓宽OSCC的治疗选择创造条件。
本文是曹昊天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