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艳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发表者:游艳 人已读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耳科疾病,是儿童听力损失的主要病因之一,学龄前儿童是高发人群。其病因学与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急性期可出现耳痛、耳鸣、耳闷、自听过强、耳内异常声响等症状。患儿言语表达能力有限,家长很难及时发现,故多就诊延迟。OME 长期不愈可造成患儿言语发育迟缓、学习成绩下降等危害。

定义:

分泌性中耳炎(OME)是指不伴有急性炎性表现的中耳积液,曾被泛称为非化脓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以及胶耳等。

根据病程长短 OME 可分为急性 OME(<3 个月)和慢性 OME(≥3 个月)两种类型

流行病学:

儿童OME的发病情况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段之间存在差异。据统计,约 90%的学龄前儿童至少罹患过一次 OME,其中 50% 发生在 1 岁之前,到 2 岁时该比例升至 60% 以上。3 岁以内儿童 OME 的发病率为 11.7%~20.8%,7 岁 时 发 病 率 则 降 至 2.68%~ 8.13%。儿童OME具有自限性,多数可在3个月内自行好转,约半数以上患儿的中耳积液可在 6~10 周内吸收;约 40% 可反复发作,5%~10% 病程可能持续超过 1 年或更长。

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腺样体增生或肥大导致的咽鼓管功能障碍有关。其他可能的致病因素包括上呼吸道病毒和细菌感染、免疫、环境污染、胃食管反流、被动吸烟、肥胖、内分泌疾病、哺乳姿势不当或过度使用安抚奶嘴等。与成人相比,儿童咽鼓管具有短、平、宽、直等形态学特点,因此,儿童鼻咽部炎症更易经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 OME。此外,儿童的鼻息肉、纤维血管瘤,成人的鼻咽癌等压迫咽鼓管亦可继发引起 OME。

影响与危害:

导致听力下降,言语发育迟缓,平衡能力下降,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阅读和交流能力下降等行为问题,甚至不能独立完成任务和家庭作业,影响患儿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临床表现:

1.听力异常2. 耳部不适 3.耳痛 4.头昏不适和走路不稳

体征:鼓膜周边血管呈放射状扩张。鼓膜内陷,光锥分散或消失,可见气液平面或气泡形成,积液量较多时可表现为鼓膜膨隆。鼓膜凹陷,黏连等。

检查:

1. 耳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鼓膜情况 2.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行为测听,5岁以上可配合纯音测听检查 3.首选声导抗测试 4.对不能配合行为测听的患儿可行客观测听如:听性脑干反应(ABR) 5.鼻及鼻咽部检查,了解鼻腔、鼻咽部、咽鼓管咽口及腺样体情况。6.影像学检查,不常规推荐,必要时可行颞骨CT检查。

健康教育:OME 的发生与变应性鼻炎、腺样体肥大、上呼吸道感染、空气污染、被动吸烟及咽喉反流等多种因素有关,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减少复发,跟踪随访。若已行鼓膜穿刺或置管的病例,需避免污水入耳引起感染,定期复诊,了解通气管是否通畅,有无脱落及康复情况。患儿可因听力损失导致言语发育迟缓、学习交流困难和行为异常,需家长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参考文献: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小儿学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1)[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1,56(6):556-567.DOI:10.3760/cma.j.cn115330-20210511-00264.

本文是游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