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发表者:耿鑫 人已读
“Modeling Parkinson’s disease pathology in human dopaminergic neurons by sequential exposure to α-synuclein fibrils an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通过对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衍生的人类多巴胺能(DA)神经元进行 α- 突触核蛋白原纤维(PFFs)和促炎细胞因子的顺序处理,建立了一种帕金森病(PD)病理的细胞模型。研究发现,这种双重处理会导致类似路易小体(LB)的包涵体形成,且该过程与免疫触发的溶酶体功能障碍有关。
PD 病理与研究现状:路易小体(LBs)是 PD 的标志性病理特征,但由于依赖死后组织研究,其形成机制仍不清楚。同时,免疫功能障碍在 PD 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关注。 研究目的:探究 PD 相关损伤(α-synuclein PFFs)和免疫挑战(如干扰素 -γ 或白细胞介素 - 1β)的双重作用对 iPSC 衍生的 DA 神经元的影响,以及是否能形成类似 LB 的包涵体。
结果
包涵体形成
DA 神经元在特定条件下形成包涵体:当 iPSC 衍生的 DA 神经元先接受 α - 突触核蛋白预形成纤维(PFFs)处理,再接受干扰素 - γ(IFN - γ)或白细胞介素 - 1β(IL - 1β)处理时,会形成包涵体。例如,在使用 0.2mg/ml IFN - γ 处理且之前有 PFF 处理的情况下,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到 PFF 阳性包涵体的形成。这些包涵体包含纳米金标记的 PFF、线粒体和丝状物质,大小约为 5 - 10μm,位于核周区域,约 15 - 20% 的神经元会形成类似路易小体(LB)的包涵体,部分神经元还会在轴突中形成包涵体。用 IL - 1β 替代 IFN - γ 进行相同处理,也能使 DA 神经元形成 PFF 阳性包涵体,这些包涵体充满异常溶酶体和功能失调的线粒体,且同样具有膜结构。
时间进程中的包涵体变化:在 14 天的处理过程中,观察到包涵体形成的时间进程。第 2 天,PFF 在溶酶体中积累;第 6 天,出现细胞应激迹象,如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溶酶体异常;第 7 天,形成含有异常溶酶体结构的微小包涵体;第 10 天,更明显的包涵体形成,包含多种结构;第 14 天,PFF + IFN - γ 处理的样本中出现大的包涵体,包含多种细胞器和结构。继续观察到 30 天,发现 PFF + IFN - γ 处理的样本中包涵体持续存在且更加紧密,充满丝状和细胞器碎片,均为膜封闭结构。而仅 PFF 处理的样本在 30 天也未形成大量包涵体。
不同细胞类型的包涵体形成差异:皮质神经元在相同的 14 天双重处理下,不形成 PFF 阳性的 LB 样包涵体,尽管也含有异常溶酶体,但无法将相关结构包装成包涵体。神经母细胞瘤(SH - SY5Y)、胶质母细胞瘤(U87)和骨肉瘤(U2OS)细胞在双重处理后也不形成包涵体,但表现出溶酶体异常,如 LAMP1 丢失和溶酶体增大。
溶酶体功能障碍
IFN - γ 对溶酶体的影响:IFN - γ 处理影响自噬并抑制溶酶体活性,导致溶酶体膜蛋白 LAMP1 和 LAMP2 下调。这使得 PFF 在神经元中的降解被破坏,PFF + IFN - γ 处理的神经元中 PFF 荧光明显高于仅 PFF 处理的神经元,且细胞数量减少。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PFF + IFN - γ 处理的神经元中,含有 PFF 的溶酶体破裂,PFF 泄漏到细胞质中,同时出现大量含有细胞器碎片的自噬体 / 自溶酶体结构,表明自噬功能受损。
溶酶体膜通透性变化:在 21 天的观察中,发现 galectin - 3 被招募到 LAMP1 阳性囊泡,且在 PFF 阳性包涵体中积累。这表明溶酶体膜通透性发生变化,为 PFF 从溶酶体泄漏到细胞质提供了证据。
转录因子和蛋白质表达变化
TFEB 和 NRF2 表达下调:TFEB 和 NRF2 是调控溶酶体蛋白表达的转录因子,在 PFF 和 IFN - γ 处理的 DA 神经元中,它们的表达下调,而在皮质神经元中基本不受影响。
溶酶体相关蛋白变化:LAMP1 和 LAMP2 在皮质神经元中基线表达高于 DA 神经元,经 PFF 和 IFN - γ 处理后,DA 神经元中这两种蛋白水平大幅下降,而皮质神经元中变化不大。GBA 基因敲除(GBA - KO)的 DA 神经元在给予 PFF 时也会形成包涵体,表明 GBA 在溶酶体功能和包涵体形成中起作用。
内源性 α - 突触核蛋白的作用
磷酸化 α - 突触核蛋白与包涵体形成:经过双重处理的 DA 神经元用磷酸化 α - 突触核蛋白(pS129)抗体染色,发现形成了 pS129 阳性的聚集体,且 PFF 与磷酸化 α - 突触核蛋白共定位在包涵体中。
内源性 α - 突触核蛋白水平的影响:使用来自 SNCA 基因三倍体患者的 iPSCs 生成不同基因型的细胞并分化为 DA 神经元,发现 α - 突触核蛋白表达水平影响磷酸化 α - 突触核蛋白荧光和 PFF 阳性包涵体的形成,基因敲除细胞表现出较低的荧光和包涵体形成。内源性 α - 突触核蛋白过表达(如通过 α - 突触核蛋白 - HA 腺病毒转导)在无 PFF 时,IFN - γ 也能诱导包涵体形成。
微环境的影响
小胶质细胞的作用:将人小胶质细胞样细胞系(HMC3)用脂多糖(LPS)激活后与完全分化的 DA 神经元共培养,神经元形成 PFF 阳性包涵体。分析小胶质细胞培养基发现,LPS、PFF 和 LPS + PFF 处理的小胶质细胞分泌 IFN - γ,且 LPS + PFF 条件下 IFN - γ 信号最强,同时也分泌 α - 突触核蛋白。通过添加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如 IFNGR1、IL1R1 和 TNFR2)到共培养体系中,发现可减少 PFF 荧光和包涵体形成,而添加无关受体(如 EGFR)则无此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将之前接受过 IFN - γ 处理的 DA 神经元与不同数量的人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发现与较多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的神经元 PFF 荧光明显低于与较少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的神经元,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减轻神经炎症。
结论
包涵体形成机制:免疫触发的溶酶体功能障碍在 PD 病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包涵体形成的关键因素。
模型的意义:该研究建立的细胞模型为研究 PD 病理提供了新的工具,有助于深入了解 PD 的发病机制,并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4-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