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张淑昕 人已读
失眠,这个看似简单却复杂的词汇,实际上涵盖了多种睡眠困扰。
失眠的医学定义涵盖了多个方面,主要关注的是患者入睡、睡眠维持以及睡眠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失眠是指患者出现明显的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或早醒,以及睡眠有效时间短于正常生理需求(通常认为少于6小时),且这种情况持续出现时间过长或过于频繁。当这些症状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时,就可以考虑诊断为失眠。
具体表现
入睡困难:正常人一般能在10-20分钟内入睡,但失眠患者往往需要超过3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入睡。
睡眠维持障碍:患者在睡眠过程中频繁醒来,醒来次数两次或以上,或者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导致睡眠连续性中断。
早醒:患者早晨醒来的时间较早,并且醒来后无法再次入睡,这种情况也属于失眠的一种表现。
睡眠质量差:即使患者入睡时间和总睡眠时间看似正常,但如果睡眠深度不足,经常做梦,醒来后仍感到疲劳、精神不振,也被视为睡眠质量差,是失眠的一种表现。
通俗地说,失眠可以分为三种情况:躺下半小时以内睡不着,睡眠中经常醒来,以及一觉醒来感觉很疲惫。这些情况都表明,我们的睡眠质量或数量并未达到生理需求。
对于睡眠,往往是由于我们错误的理解,导致失眠。常见的错误理解有两种
1、晚上睡不好,白天过度补交
错误认知:很多人认为,如果晚上没有睡好,白天就应该多睡一会儿来“补交”睡眠。
错误认知的负面影响
1.破坏睡眠节律:白天过度睡眠会打乱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使得晚上更加难以入睡。
2.影响夜间睡眠质量:白天睡得过多,晚上可能会感到不困,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质量下降。
3.增加疲劳感:虽然白天补觉可以暂时缓解疲劳,但长期下来,这种不规律的睡眠模式会使人感到更加疲劳和精力不济。
建立正确睡眠认知
正确认知:睡眠与吃饭一样,是我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当肚子饿时,我们会有食欲,当困了,我们会有困意。有食欲,你会选择多吃一点,让自己身体更“舒服”吗?睡眠是一样的,睡不好,也不去过量的补。我们需要的是调整睡眠环境、放松身心,而不是通过白天过多的睡眠来“补偿”。否则,这可能会进一步破坏我们的睡眠节律,使失眠问题更加严重。睡眠并不是简单的“时间累积”。我们的身体有一个自然的睡眠-觉醒节律,这个节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光线、温度、噪音等。当我们在非睡眠时段过多地“补交”,实际上是在干扰这个自然的节律,使身体更加难以在夜晚入睡。
2、怕睡不着,而早早上床,培养睡意
错误认知:有些人担心自己晚上会失眠,于是提前上床,试图通过“培养”睡意来入睡
错误睡眠认知的负面影响
1.增加焦虑情绪:提前上床并专注于入睡,反而会增加对失眠的恐惧和焦虑,这种负面情绪会进一步干扰睡眠。
2.降低睡眠质量:即使提前上床并成功入睡,由于焦虑情绪的影响,睡眠质量也可能不高,导致醒来后仍然感到疲惫。
3.形成不良习惯:长期这样做可能会形成“早早上床-焦虑-失眠”的恶性循环,使失眠问题更加严重。
建立正确睡眠认知
正确认知:睡眠与吃饭一样,是我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如果吃不下,我们不会选择在餐桌旁久坐以培养食欲,而是会等待合适的时机再进食。同样地,当感到困倦时,我们应该寻求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去睡觉,而不是在床上辗转反侧,试图“培养”困意。
那么,面对失眠,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认识到失眠并不是一种需要“忍受”或“克服”的困境,而是一种需要我们去理解和调整的生理状态。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改善睡眠环境、调整作息时间、放松身心等方法来改善睡眠质量。最后,如果失眠问题持续严重,不妨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他们可以提供更具体、更个性化的治疗建议。
通过纠正这些常见的睡眠错误认知,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改善睡眠质量,我们可以更好地享受睡眠带来的益处,保持身心健康。
总之,失眠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睡不着”,它涉及到我们身体的多个方面。面对失眠,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的理解和正确的应对方法,而不是盲目的“补交”或“培养困意”。通过合理的调整和治疗,我们可以重新找回那个香甜、宁静的夜晚。
本文是张淑昕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