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张先来 人已读
临床上,许多骨龄延迟的患者,被医生判断可能“晚长”,而这部分未接受干预的患者,最终成年身高可能低于预测成年身高,如果儿童身高跟正常儿童平均身高比差距较大,后期很难追赶到正常水平。年龄越小通过科学治疗可以追赶上正常儿童身高的,年龄越大追赶的可能性就越小,尤其是女孩月经初潮,男孩变声后生长空间就已经很小了,家长要引起重视,门诊上遇到很多骨龄较大身高较矮的儿童,很难用科学是手段干预孩子身高达到正常水平。
1.什么是“晚长”?
生长发育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性发育过程一般持续3-4年,每个Tanner分期的进展约经1年
在一般人群中,青春期开始发育时间呈正态分布。但发育年龄早于平均发育年龄2个标准差视为早发育;与之对应,发育年龄晚于平均发育年龄的2个标准差即呈现发育迟缓状态,而这类“晚长”孩子很可能是青春期发育延迟(CDGP)。
CDGP定义是男孩或女孩达到正常青春期发育年龄(男孩12周岁,女孩10周岁)仍未达到第二性征发育(落后于正常发育年龄2-2.5SD),但最终能自发进入青春发育。通常是指:排除了其他罕见疾病外,女孩13岁无乳房发育或15岁无初潮,男孩14岁睾丸容积<4ml
2.“晚长“普遍存在吗?
近年来社会整体营养状况显著提升,中国男女童青春期启动年龄逐渐提前,中国男女童青春期平均启动时间为12岁/10岁左右,男童中位遗精年龄14岁左右,女童中位月经年龄12岁左右。
按青春期启动标准(女童乳房发育达到2期,男童睾丸容积大于4ml)计算:中国99.79%的女童13岁之前乳房均发育至B2期,99.12%的男童14岁之前睾丸容积已超过4ml
以上研究结果提示,现阶段中国男孩女孩的发育时间普遍提前,“晚长”的孩子比例极小。因此,绝大多数矮小患者及家长误以为的“晚长”,其实可能是特发性矮小(ISS)、生长激素缺乏症等矮小疾病,需要注意鉴别诊断,及时干预治疗。家长/医生仅寄希望于“晚长”,可能会导致孩子生长潜能受损,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3.“晚长”的孩子需要干预吗?“晚长”(CDGP)真的没影响吗?
大量研究证明并非所有“晚长”患者都达到遗传身高,而CDGP患者可能会在某个阶段出现身材矮小,骨骼年龄延迟; 或因为此产生了负面的心理,包括抑郁、低自尊等。有学者报告了晚初潮患者相关的不良健康结果,如早期自然绝经、吸收不良/慢性疾病、哮喘、睡眠差等。
当CDGP的诊断已经明确,可以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治疗决定需考虑多种因素,如病因、严重程度、心理影响以及身材矮小等问题。治疗的候选人群选择:
①因矮身材及青春期性发育延迟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患者;
②身高预估差,远达不到家族遗传身高者;
③疑似出现身材比例影响者;
④需减少骨量的丢失,维持正常的骨密度;预防骨折或骨质疏松的可能者;
⑤特别注意:如果患者预测成年身高≤p3或-2SDS (矮小症标准)应考虑尽早检查干预。
结语:
现阶段中国男孩女孩的发育时间普遍提前,晚长的孩子比例极小。绝大部分矮小患者可能是特发性矮小等疾病,需要注意鉴别诊断。临床上,应注意及时进行科学干预,以免错过患者最佳长高周期。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4-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