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国强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豹纹”纹在肠子里

发表者:林国强 人已读


正常肠道里面,光滑平整呈管状

结肠黑变病俗称豹纹肠或蛇皮肠

蒽醌类药物是豹纹肠的元凶

治疗便秘,从水果蔬菜入手

肠子要臭美纹身,也不至于刻上豹纹。

竟然有人在肠子里面刻上豹纹,还很逼真,这就纳了闷了。

有读者反映,你写的科普太搞笑了。

那么,今天就写个严肃一点的。

谁发现“豹纹肠”

Biliard 在1825年首先描述了结肠粘膜的黑色素沉着现象,1857年Virchow 将其命名为结肠黑变病,俗称豹纹肠或蛇皮肠。

结肠黑变病是以结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代谢性而非炎症性病变。

哪些人容易患“豹纹肠”

西方国家报道人群中约有 l0%患有本病,其中老年人群约占 20% ,国内资料显示其发病率为 0.06-5.9%之间。

老年便秘服用泻药者中结肠黑变病的检出率高达44.4%。

长期用蒽醌类泻剂治疗便秘的人最常见。

随着近几年“排肠毒”之风的日益盛行,各种以蒽醌类泻剂为主要成分的中药减肥药的品种不断增多,许多人为了追求减肥而达到健康、美丽的目的,擅自服用各类泻下排毒产品,成为该病潜在接班人。

研究表明:

该病与年龄和性别有一定关系,以年龄大的患者和女性为多发人群。

该病与肿瘤的关系,其各种结肠息肉或息肉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CP Siegers等的前瞻性研究表明:有结肠黑变病则患结直肠癌的危险性增大。

研究发现,维吾尔族中该病检出率高于汉族, 提示遗传,种族可能是发病原因 或与各地区饮食生活习惯相关。

Price BA et al曾报道了一项稀有结肠黑变病临床病例,该患者为一名4岁的小女孩,曾有便秘和使用蒽醌类泻药的病史,这也打破了人们长期以来对结肠黑变病发病人群认识的局限性。

怎么会形成“豹纹肠”

1928年Bartle发现了该病与葱酮类泻药(73.0% )的关系,它可累及整个结肠包括阑尾,但不累及回肠。

国际上有几种说法:

1. 滞留学说:即与结肠蠕动缓慢有关,由于结肠蠕动缓慢致食物残渣滞留,蛋白分解产物在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色素颗粒被结肠粘膜吸 收;

2.吸收学说:即由肠吸收了肠道细菌合成的色素颗粒或结肠排泄色素颗粒的能力降低所致;

3.刺激学说:即由于泻药中含树脂性物质的刺激,在大肠内合成色素颗粒后沉着于肠粘膜固有层被吞噬细胞吞噬所致;

4. 损伤学说:即泻药引起肠上皮细胞损伤,该损伤细胞被固有层中的吞噬细 胞吞噬,这些吞噬细胞胞浆中色素团,使肠粘膜表现黑色;

5.酶异常学说:即在某些人的肠粘膜下神经丛中有异常酶的存在,泻药激活了这些酶的活性,从而使色素聚积,神经功能紊乱等,

以上探讨结果提示,便秘患者长期服用蒽醌类药物是一导致结肠黑变病的主要原因或致病元凶。

“豹纹肠”的分度

I 度呈浅黑褐色,类似豹纹,可见不对称的乳 白色斑点,粘膜血管纹理隐约可见,病变多累及直肠或盲肠或在结肠的某一肠粘膜上,受累结肠粘膜,与无色素沉着的肠粘膜分界线多不清楚 ;

Ⅱ度呈暗黑褐色,间有线条状的乳白色粘膜,多见于左半结肠或某一段结肠粘膜上,粘膜血管多不易看到,病变肠段与正常肠段分界较清楚。

Ⅲ度呈深褐色 ,在深褐色粘膜间有细小乳白色线条状或斑点状粘膜,以上探讨结果提示,便秘患者长期服用蒽醌类药物是一导致结肠黑变病的主要原因或致病元凶。

得了“豹纹肠”咋办

该病是一种良性可逆性疾病,预后一般良好。

临床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仅为便秘,腹泻,腹痛,腹胀,肛门坠胀等类似肠易激综合症症状,也常表现为伴发疾病的症状,

诊断主要依靠结肠镜及病理检查,对习惯性便秘、腹泻、腹痛和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的患者,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并应警惕肠癌和息肉恶变。

研究表明:豹纹肠属良性可逆性病变,对于时间短的轻度结肠黑变病,在停用泻剂,便秘症状缓解,并给予多纤维素饮食后,黑变程度可减轻而逐渐恢复正常。

对于重度的,迄今为止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案,而中医药在治疗该病中发挥了独特的效果和优势。

根据结肠黑变病的病理特点及临床症状,中医文献将其归结为肠癣的范畴,病机为脾胃不合、便结不通、毒气滞瘀。

益气养阴法为中医治疗结肠黑变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基本组方: 黄芪20g,党参10g,当归10g,陈皮10g,升麻l0g,白术15g,元参10g,麦冬10g,生地黄10g,肉桂2g,甘草3g。

用法:一个疗程4周,每日早晚各一次口服。评估:疗程结束后,以结肠镜检查和临床症状恢复评定为标准,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发现, 益气养阴法临床疗效较好。

蒽醌类药物】是一种醌类化学物。蒽醌的复合物存在于天然,也可以人工合成。在天然产物中,蒽醌常存在于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地衣类和菌类的代谢产物中。蒽醌类具有止血、抗菌、泻下、利尿的作用。含蒽醌类的中药主要有大黄、番泻叶、虎杖、何首乌、芦荟、决明子等。



本文是林国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