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李贻奎 人已读
偏头痛中医亦称为偏头风,是以反复发作的搏动性中、重度原发性头痛为主要症状,并伴有恶心或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的常见病。头痛部位或在左侧,或在右侧,而临床所见以左侧为多见。该病病程迁延不愈,呈进行性发展,还可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和精神症状,对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球约10.4亿人患有偏头痛,男性终身患病率约 10%,女性约22%。我国偏头痛的年患病率为9%。西医的主要疗法是首先给予治疗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或 NSAIDs(如布洛芬、双氯 芬酸、萘普生以及阿司匹林等),根据患者需求和药物反应, 逐步升级或直接给予曲普坦类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受体拮抗剂和高选择性的 5‐羟色胺 1F受体激动剂 Ditans 等特异性药物治疗。
中医文献中对头痛有较多记载,如《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素问·五脏生成》曰:“头痛颠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丹溪心法·头痛》:“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证治准绳·头痛》:“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景岳全书·头痛》:“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盖暂痛者必因邪气,…….暂痛者,当重邪气;久病者,当重元气,此固其大纲也。”《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查患头痛者,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痰饮等证,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对中医对头痛从病因病机到治疗均有较多论述,但是对偏头痛的诊断和治疗较少涉及。
根据临床所见认为偏头痛可归属于头痛中,其发病也与风气上循、下虚上实、火甚、痰浊、血瘀等诸多因素相关。不同于头痛的病因,偏头痛病因多数与气郁不畅相关,或肝气瘀滞,肺气不宣,心气不畅更甚,气郁不畅的基础上又复加风邪外袭于少阳之经时,则发生半边头痛。发病特点为时轻时重,心情舒畅时疼痛较轻,郁闷忧思恼怒劳累时加重,如再遇风寒冷天气,则痛剧而不能出门。
偏头痛治疗与头痛的祛风、清火、化痰等治法不痛,其治疗关键在于解郁补虚。治疗时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疼痛症状较重阶段用急则治其标,采用解郁法,应根据气郁的特点或疏肝解郁、或宣肺解郁,或养心解郁等治法。因风入于少阳之胆,所以无论何种解郁,必须重视舒胆,胆未舒则郁不解,胆舒则郁必解。胆舒则风祛,偏头痛缓解后,则不可多解郁之药。因头痛气郁日久,必致肝胆血虚,严重者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皆虚。误久用解郁之药,则肝胆脏腑之虚更甚。应改用补益气血阴阳之药,如四物汤,八珍汤或六味地黄丸系列药物调理,方能痊愈。
急则治其标解郁经验方
1 疏肝解郁方
柴胡9g,炒枳壳12g,白芍12g,炙甘草10g,香附10g,川芎10g,黄芩12g,当归6g,炒白术10g
2 宣肺解郁方
桑叶10g,菊花12g,苦杏仁6g,桔梗3g,黄芩12g,浙贝母12g,甘草10g,炒牛蒡子6g
3 化痰解郁方
陈皮10g,清半夏9g,茯苓10g,甘草6g,炒白芥子10g,炒莱菔子6g,炒紫苏子12g,干姜6g,生黄芪15g
4 活血解郁方
丹参12g,赤芍12g,川芎10g,柴胡9g,醋香附10g,桃仁10g,红花12g,川牛膝15g,
5 养心开郁方
人参10g,炒白术10g,制远志6g,木香6g,麦冬12g,醋五味子6g,炒酸枣仁10g,熟地黄15g
缓则治其本补虚经验方
1 气血虚及病程短者宜用当归补血汤、四物汤,八珍汤等补益气血类方药,
2 肝肾虚及病程久者当用六味地黄丸系列方,左归、右归系列方药。
急则治其标解郁和缓则治其本补虚经验方临证时均虚结合患者偏头痛的程度、部位及气血阴阳情况进行辩证加减,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头痛协作组。中国偏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3, 56(6):591-613
2024年6月28日
本文是李贻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