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申振宇 人已读
自身免疫性胃炎是免疫介导相关性胃炎,可导致胃体部粘膜萎缩(胃窦可正常),故又称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癌前病变,可发展为胃癌或神经内分泌肿瘤,及时诊断非常重要。病变在胃部,但血液系统、神经精神症状发生更早更常见,常可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1型糖尿病、白癜风等。发病早期可以数年没有症状,容易被忽视、误诊和漏诊,需重视和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一、发病机制[1]
胃底和胃体部胃腺有:①分泌盐酸和内因子的壁细胞;②分泌胃蛋白酶原I的主细胞;③分泌粘液的粘液细胞。
幽门部胃腺有①分泌胃蛋白酶原I、Ⅱ的主细胞;②分泌胃泌素的G细胞。没有壁细胞。(图1)
图1 胃底胃体部和胃窦部胃腺细胞组成
抗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的产生是根本病因,也是病变发生在胃体部而不影响胃窦部的原因。在抗体免疫介导作用下,胃体壁细胞、泌酸粘膜损伤、萎缩,胃酸和内因子分泌减少,出现高胃泌素血症、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等。(图2)
图2 主要发病机制和病理病生变化
二、临床表现
(一)消化系统症状
1.功能性消化不良 表现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可能与高胃泌素血症所致的胃排空延迟有关。
2.反酸、烧心 胃食管反流症状与胃酸返流没有关系,使用抑酸剂不合理也无疗效[2]。
(二)维生素B12缺乏症
1.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维生素B12与内因子结合才能小肠吸收,抗内因子抗体使内因子分泌减少,出现维生素B12吸收障碍,产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又称恶性贫血。
维生素B12可储存于肝脏,在不摄入情况下,储备量也足以维持4-5年。因此,早期维生素B12缺乏可持续数年没有临床表现。
2.束性脊髓炎 维生素B12是神经末梢髓鞘合成所必需的,以确保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系统病变可早于血液学变化,最常见表现为手脚麻木(手套袜套综合征)、手脚远端的刺痛感、麻木、寒冷、肿胀感或外部压迫感等。
3.萎缩性舌炎 舌背光滑红绛无舌苔,口干或灼烧感。
4.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同型半胱氨酸代谢中维生素B6、B12和叶酸是必需的。无症状的维生素B12缺乏早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即可升高。
(三)铁缺乏
缺铁性贫血 可早于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血液学表现。
(四)合并症 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达40%,甲状腺疾病、1型糖尿病、溶血性贫血、白癜风、脱发、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肌无力和干燥病等最常见。
三、血清学标志物[1]
(一)血清抗壁细胞抗体敏感性较高,80-90%患者可检出,但7.8-19.5%正常人、HP感染、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检出。
(二)抗内因子抗体更具特异性(98.6%),但敏感性欠佳,仅30-60%阳性。
(三)胃体壁细胞受损,胃酸分泌减少,促使胃窦G细胞胃泌素分泌,可形成高胃泌素血症;另一方面胃体壁细胞受损使胃蛋白酶原I分泌减少。
胃窦粘膜未受损,主细胞仍分泌胃蛋白酶原II,使胃蛋白酶原I与胃蛋白酶原II比例(PG1/PG2)下降。
高胃泌素血症和PG1/PG2下降是自身免疫性胃炎的特征性改变。
现有一例自身免疫性胃炎典型病例,血清学报告见图3,其产生机制见图2。
图3 血清学特征性改变:高胃泌素血症和PG1/PG2下降,自身抗体阳性
四、胃镜检查[3]
较前更多的病例由内镜检查发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是关键所在。
内镜下发现胃体部明显的萎缩,常是早期诊断的线索,也是特征性镜下改变(图4)。
建议包括胃窦、胃体、小弯、大弯以及胃角的多部位取材活检。
图4内镜下胃体萎缩和胃窦非萎缩病变
五、组织学检查
胃活检组织学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确定是否存在炎症和萎缩及严重程度的金标准。
组织学病变以胃体为主,胃窦粘膜相对正常,以此有别于幽门螺杆菌性胃炎,后者可表现为胃窦、胃体多灶性萎缩性胃炎。
胃体粘膜广泛的萎缩性变化,可轻微的炎症表现或严重的腺体萎缩,特征是不同程度的泌酸腺体损伤、肠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化生和肠嗜铬样细胞增生。
六、治疗
尚无治疗药物,主要是定期随访和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
[2]
[3]
本文是申振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