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故事
发表者:陈伟 人已读
老人常说“疼痛不是病,疼来要人命”。但其实这句话是错误的,一时疼痛不是事儿,一直疼痛就要看病,因为这样痛,不仅仅是症状,更是一种病,需要治疗,长期的疼痛对患者的身心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4月初门诊就遇到一位受疼痛折磨近十年的余女士,56岁,她是一名教师,原本还能继续教书育人,但因受疼痛折磨提前办理了病退。她在2013年时因腰椎狭窄做了手术,当时手术后整体状态还可以,2016年又因腰椎滑脱再次做了手术,术后出现了左下肢的疼痛,自此她的生活没有了颜色,每天备受折磨,她先后在各大医院的疼痛科做了相关治疗,可每次也只是缓解一阵子,过后就又开始。烧灼样的疼痛使她夜不能寐,每晚都要使用助眠药物。疼痛时无法安静的坐着,只有来回的踱步才能稍稍的缓解身体的难受,由于长期口服用止疼药物,副作用也比较明显,出现了恶心、呕吐、食欲不佳、便秘等问题。她痛不欲生,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找到了交大一附院陈伟教授。
陈伟教授团队为余女士做了详细的评估,术前测试并进行了多学科的讨论,最终决定为余女士行鞘内药物灌注吗啡泵手术。术前余女士疼痛分值达9分,术后疼痛分值0分,她自述完全感觉不到疼痛,而且睡眠也好了,现在走起路来都非常轻松。感觉重生了一样,她都不敢相信困扰她多年的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这种感觉太好了。
科普时间: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功能组近十年,陈伟教授团队在不断的探索创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被评为中国神经调控联盟理事单位。科室在发展迅速的神经调控医学领域,扩大DBS手术适应症,将原来的帕金森病,扩展到特发性震颤、扭转痉挛、梅杰综合征等功能性障碍等疾病。自2018年还开展了脊髓神经刺激疗法及鞘内药物灌注疗法, 减轻了患者身体的疼痛,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更加推动了我院在国内神经调控领域的发展。
目前对于持续性、存在感觉缺失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神经调控技术逐渐成为优选。神经调控的主要原理为调控疼痛信号传递,通过点刺激干扰疼痛从组织向脊髓传递。主要术式包括脊髓电刺激、鞘内药物输注。
鞘内药物灌注疗法
鞘内药物灌注系统植入,俗称吗啡泵植入,又称为鞘内药物镇痛泵植入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治疗顽固性慢性疼痛的有效手段,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南将其作为顽固性慢性疼痛治疗的重要方案之一。其原理是通过在患者体内植入输注泵,将泵内的药物(吗啡等)输注到患者的椎管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循环系统),作用于脊髓相应的位点,阻断疼痛信号通过脊髓向大脑的传递,使疼痛信号无法到达大脑皮层,从而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由于吗啡泵优化了给药途径,药物直接输送到中枢痛觉感受器,因此可以成百倍地减少所需的药物剂量,非常微小的药物剂量即可起效(仅需口服药物剂的1/300就能实现优异的镇痛效果),这样还可以显著减少药物的副作用。鞘内药物灌注系统可以根据每个病人的不同病情个体化地设置给药速度和剂量,如果伴有爆发痛,病人还可以通过程控仪临时即刻给予追加剂量,从而更满意地控制疼痛。
脊髓电刺激疗法
脊髓电刺激疗法(SCS),将电极植入脊柱椎管内,以脉冲电流刺激脊髓神经产生异样感,这种感觉易耐且可取代疼痛,从而有效缓解顽固性神经性疼痛,最新研究的高频刺激模式更是可以完全阻断疼痛信号经脊髓向大脑传递,有效提高生活质量。SCS通过经皮穿刺植入,创伤小,无效情况下可随时去除,不会破坏神经结构,为病人后续接受其他新疗法保留了机会,也可在术后进行无创性调节,选取最佳的疼痛控制模式。也被称为“绿色疗法”。 脊髓电刺激,也是截至目前国际医学界针对顽固性神经痛的终极疗法之一。发展至今已超过40年,全球超过27万适应症患者接受SCS手术并由此获益,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已被证实。
脊髓神经刺激疗法与植入式镇痛泵适应患者:
①脊髓刺激器主要治疗外周神经痛,包括:背部手术失败后综合征,周围神经损伤性神经痛,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幻肢痛,脊髓损伤后疼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脉管炎;
②脊髓吗啡泵主要治疗伤害感受性痛,包括:伴有肢端缺血的外周血管疾病、糖尿病性神经痛、癌痛、创伤后综合征;
③全部患者植入前均作测试,测试后医生与患者双向选择性“有合适的期望值,可明确疗效程度”。
本文是陈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