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临证心得

抗肿瘤治疗耐药后为什么还要做基因检测

发表者:周俊 人已读

很多肿瘤患者和家属都知道,手术切除后或者活检后,对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有助于查找到突变的基因或表达的蛋白,为精准治疗提供分子病理依据,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治疗一段时间后,出现了疾病进展,有时候医师还会建议再取病理组织进行基因检测,有的是通过外周静脉血进行ctDNA检测。不是已经花了那么多钱测过基因吗,为什么还要检测呢?是不是。。。。。。一连串的不良信息在心中翻滚。

在靶向治疗耐药后,再次检测非常有必要。这不仅是可以及时、准确地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还能避免“刻舟求剑”,避免已经发生了靶点变化还在继续针对原靶点进行治疗的无效和伤害,是在帮你省钱!

前文《抗Her-2阳性胃癌治疗的神来之笔中的患者,在2023年1~2月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暂停抗肿瘤治疗。好转后再查就发现肿瘤病灶有增大,在当地医院调整方案为曲妥珠单抗+紫杉醇+希罗达方案治疗2周期,评估腹膜后转移淋巴结明显增大。又把紫杉醇换成白蛋白紫杉醇治疗3周期,淋巴结还在增大,还新增肿大淋巴结,二线治疗进展(PD)。再次验证了十多年来的曲妥珠单抗在Her-2阳性胃癌跨线治疗失败的多个临床试验结果(大家理解了吧,大型临床试验结果的价值,不要轻易去挑战)。


再次来到我们这,做了胃镜,取了病理组织,2023.05.30病理:(胃体)腺癌;免疫组化:Her-2(1+),Claudin 18.2(0:98%,1+:2%,2+:0%,3+:0%),Trop-2(0:0%,1+:0%,2+:0%,3+:100%)。

20230913.jpg

腹膜后淋巴结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三线采用替吉奥+盐酸安罗替尼胶囊(参加RWS临床试验)治疗。2023.07.11 PET-CT:胃体小弯侧壁增厚较前相仿,FDG摄取较前稍减低,考虑肿瘤活性稍抑制,仍有肿瘤活性残留;原肝门、门腔间隙、肝胃间隙及胰周淋巴结较前明显减少,部分消失,考虑肿瘤活性受抑制,腹膜后转移淋巴结较前缩小,对比2023.5.29 CT疗效为疾病缓解(PR)。一直到现在,肝内病灶未见复发,淋巴结缩小持续PR中,PFS已经5个月了,还在延长。

这位患者后续至少还有两套方案:1、TROP-2抑制剂(已上市的戈沙妥珠单抗,目前比较贵);2、抗Her-2的ADC,都可以联合PD-1/PD-L1或/和CTLA-4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本文是周俊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