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娟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长期反复贫血,补铁也没用,警惕溶血性贫血

发表者:吕晓娟 人已读

男孩小庆(化名)今年13岁了,但他从小到大一直被“怪病”折磨。出生后一直贫血,还是个“小黄人”——眼睛巩膜黄,皮肤也特别黄,他的脾脏明显肿大,而且特别容易疲劳。

从小到大,小庆多次在当地医院就诊,也尝试过很多方法——饮食调理、反复补铁治疗,但他的血红蛋白一直徘徊在80-90g/L左右,属于中度贫血范畴。

今年5月,家人带着他来

到杭州市儿童医院血液内科就诊, 我们考虑孩子可能是溶血性贫血,进行了一系列详细的检查,最终小庆被确诊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这是溶血性贫血中较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疾病。

什么是溶血性贫血?

和普通的贫血有什么区别?

常见的贫血一般属于营养不良性贫血,是由于造血原料缺乏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如缺铁或者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贫血,予以补充铁剂、叶酸或维生素B12后贫血可恢复。

而溶血性贫血,通俗的讲就是体内的红细胞由于各种原因被破坏,而骨髓造血又赶不上红细胞破坏的速度,血液里的红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出现一系列贫血症状。


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有显著异质性,与溶血过程持续的时间以及溶血严重程度有关。

像小庆这种病程持续很久的,属于慢性溶血性贫血,多见于先天性的红细胞缺陷,常常表现为贫血、黄疸、脾大以及尿色改变(比如出现茶色尿),少数年长儿可并发胆石症、下肢溃疡。但当溶血程度不重时,上述症状可较轻微不易察觉。

急性溶血多见于血型不合输血、G-6-PD缺乏症应用氧化剂后、感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一般起病急骤,短期大量溶血会引起发热、寒战、面色苍白、乏力、气促、头痛、呕吐、四肢腰背痛、腹痛、尿色加深(茶色尿或酱油色尿)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衰竭、周围循环衰竭甚至休克。


溶血性贫血该如何治疗?

(1)去除病因:药物或毒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应立即停止接触相关药物毒物。G-6-PD缺乏症患者应避免食用蚕豆或服用氧化性药物。怀疑有溶血性输血反应者应立即停止输血。感染所致的溶血性贫血需尽快控制感染。


(2)药物治疗: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减轻机体免疫反应抑制红细胞破坏,另外补充叶酸等造血原料、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促进红细胞生成。患儿有相关临床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视病情予以相应治疗。

(3)输血:输血可迅速改善贫血症状,重度贫血或抢救性治疗时可予以输注。

(4)脾切除:适用于红细胞破坏主要发生在脾脏的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顽固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伴脾功能亢进等。

本文是吕晓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3-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