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联生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头痛头晕

眼源性头痛

发表者:周联生 人已读

眼部疾病引起的头痛,称为眼原性头痛。常见的眼部疾病有屈光及调节异常、眼肌平衡失调、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炎、角膜炎、眼球及眶部感染、肿瘤、寄生虫等。

眼部的神经相当丰富,包括视神经、三叉神经、动眼神经(含副交感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其中睫状神经来自睫状神经节。睫状神经节位于眼眶深部,在视神经周围进入眼球,副交感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交感纤维支配瞳孔开大肌。三叉神经的第一支眼支为纯感觉神经,分布于眼球的角膜、虹膜、睫状体和上眼睑,下眼睑和结膜的感觉受三叉神经的第二支上颌支支配。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支配眼外肌,负责眼球的上下左右和旋转运动。眼部疾病可刺激和损害支配眼部的神经末梢,从而引起眼部疼痛和头痛。

现将因眼部疾病引发头痛的常见疾病简介如下:

一、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且以视乳头萎缩及凹陷、视野缺损及视力下降为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视神经供血不足是其发病的原发性危险因素。房水循环障碍是导致眼压升高的主要原因,也有部分青光眼患者的眼压是正常的。

眼压是指眼球内容物作用于眼球壁的压力,维持正常视功能的眼压数值为133~2 793kPa(10~21mmHg)。正常情况下,受睫状肌分泌房水生成和排出的调节,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如果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房水生成过量,或房水的出路受阻,均会导致眼压增高。

一般情况下,正常眼压是10-21mmHg,双眼的眼压差在5mmHg之内,眼压大于21mmHg,是诊断青光眼的最低指标。

几乎所有青光眼发作时都会有头痛,特别是青光眼急性发作,头痛剧烈、持续、阵发性加重,伴有恶心、呕吐、早期有“虹视现象”,既看灯光周围有虹环,视力急剧下降,畏光,流泪,角膜水肿混浊及其巩膜充血,严重者仅保留眼前指数、光感、甚至失明。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充血,静脉扩张,角膜混浊,严重时影响检查结果。如不及时脱水降眼压,超过8个小时即有可能造成永久性失明。不少急性青光眼患者因剧烈头痛看神经内科,神经内科医生必须立即降眼压,挽救视力,并尽快联系眼科。

急性青光眼属危重情况,必须紧急处理,争分夺秒。处理原则是立即选用缩瞳剂,20%的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迅速降低眼压,服用碳酸酐酶抑制剂醋氮酰胺减少房水分泌,并尽快手术治疗。

慢性青光眼的头痛表现较急性青光眼轻,发病比较缓慢,指测法眼球硬度高,无弹性,有压痛,这是眼压增高的表现。

二、屈光不正

屈光及调节异常是较为常见的一类眼部疾病,可表现为远视、近视、散光,常伴有程度不等的头痛。一是视疲劳:当眼看不清时眼肌会极度收缩,时间长了会引起眼肌疲劳,眼痛、眼胀、头痛,休息症状减轻。二是两眼屈光度数差距过大:当两眼大屈光度大于300度以上,会造成两眼视物大小差别过大,引起视中枢的成像不能完全重合,如何判断视物大小发生困难,从而引发视觉中枢的功能紊乱,出现头昏、头痛。三是远视:远视者长时间低头看东西或环境昏暗时容易发生眼压高,发生头痛,休息可缓解。判断产生心原因是长时间视物时睫状肌持久紧张调节,过度疲劳所致。疼痛位于眼眶、额部、颞部,有时可放射至枕部甚至全头,严重时有恶心、呕吐,头痛的性质多为胀痛、钝痛、刺痛。

三、葡萄膜炎

葡萄膜炎指的是虹膜、睫状体、脉络膜的炎症,虹膜和睫状体常同时发生炎变,称为虹膜睫状体炎也称为前葡萄膜炎;脉络膜发炎称为脉络膜炎,也称为后葡萄膜炎;同时发炎,称为葡萄膜炎。

葡萄膜炎是一种多发于青壮年的眼病,种类繁多,病因相当复杂,治疗不当可导致失明。前葡萄膜炎主要症状有眼痛、头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检查可见睫状肌体充血、房水混浊、角膜后有沉着物、虹膜肿胀,纹理不清,瞳孔后粘连。后葡萄膜炎主要表现视力下降,程度取决于琉璃体和黄斑部病损的程度。眼底检查:可见渗出灶,网膜水肿及眼底出血,晚期可见眼底色素沉着、晚霞状眼底、瘢痕、增殖性改变,以及网膜下新生血管。

病因可能与感染和免疫反应有关,常并发全身性自身免疫类疾病。

四、白塞病

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也可累及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关节、肺、肾、附睾等器官,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好发于男性青壮年。

五、小柳原田综合征

又称葡萄膜大脑炎综合征,也称为色素膜脑膜脑炎、眼-脑-耳-皮肤综合征,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少见的综合征,本病会影响眼睛、耳朵、神经系统和皮肤,目前确切原因尚不清楚,认为是由免疫系统对病毒感染的异常反应所致。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皮肤白斑、脱发、头晕、恶心、视力和听力下降、全葡萄膜发炎症状(眼痛、眼红、视物模糊、眼前有黑影等)。常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部分患者可治愈,部分患者反复发作。

本文是周联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3-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