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俊华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女性排尿困难的可能原因

发表者:席俊华 人已读

排尿困难在女性患者中相对少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反复泌尿道感染,甚至尿潴留等。

女性排尿困难的原因

女性排尿困难临床表现同其生理解剖结构有很大关系,女性尿道较男性尿道短,其排尿阻力较男性小,因此女性排尿困难发生比例远较男性少,而且以”排尿困难”症状来就诊的患者比例明显较男性低。

排尿困难常见病因如下:

1、尿道远端狭窄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也可见于一部分年轻女性,中老年女性发病主要原因是雌激素缺乏导致的尿道粘膜萎缩粘连,引起的尿道远端狭窄。年轻患者可因尿道外伤或导尿后的尿道炎性粘连所导致,个别患者病因不明。

影像尿动力提示:尿道近端扩张,尿道远端明显狭窄

诊断:可通过尿流率+残余尿筛查,进而行影像尿动力确诊。

治疗:为尿道扩张,女性尿道扩张一般应扩至30F-40F,持续一段时间后方可治愈,有少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长时间间断导尿控制疾病发展。

2、膀胱颈挛缩

多数患者病因不清,有可能同炎症相关,临床表现主要为排尿困难,尿线变细,尿不尽感,部分患者伴有渐进性憋尿后膀胱区疼痛(类似间质性膀胱炎症状),严重者有上尿路损坏可能。

影像尿动力提示:膀胱颈未开放,伴膀胱憩室

诊断:排尿期尿道阻力增大,影像尿动力提示排尿期排尿阻力上升同时,膀胱颈尿道未开放。

治疗:对于轻症患者可采用口服a-受体阻滞剂治疗,无效或患者无法耐受长期服药后,可选择膀胱颈内切开术治疗。

3、逼尿肌无力

排尿的原动力为逼尿肌收缩提供。各种原因导致的逼尿肌收缩无力均会导致患者排尿困难,临床上多见于严重糖尿病或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VITB12缺乏患者,膀胱过度充盈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脊柱损伤或脊柱术后患者,盆腔根治性手术后患者等等。

诊断:此种类型的排尿困难一般残余尿量较多,常伴膀胱容量增大,感觉迟钝。残余尿量较小者可应用a-受体阻滞剂降低排尿阻力,相对提高逼尿肌收缩力。

治疗:严重的逼尿肌收缩无力且膀胱顺应性正常的患者,可采用自家导尿治疗,无法实施自家导尿的患者可选择留置尿管或膀胱造瘘处理。对于盆底功能障碍引发的特发性尿潴留,子宫附件全切引发的逼尿肌无力,尿潴留来说,除了自家导尿外,膀胱起搏器是很好的治疗方式,欧美国家长期随访结果提示有效率高达75%-80%。

4、盆底脱垂

盆底脱垂是盆底松弛的严重表现,尿道活动度增加时,可能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症状,随着脱垂程度的加重,膀胱脱垂(表现为阴道前壁脱垂)会导致压力性尿失禁症状逐渐减轻,继而出现排尿困难。

治疗:此种类型排尿困难需要通过盆底修补,将膀胱复位才能解决。

5、手术及其他原因

产后排尿困难发生率0.7%–4%,一般不会超过30天,原因多为硬膜外麻醉,大约有0.05%持续存在;

老年女性关节置换后,硬膜外麻醉导致的尿潴留。Elsberg syndrome:继发于病毒性神经根炎(S2-S4),一般持续4-6周。

女性尿失禁吊带术后导致的尿道中段梗阻等。

6、少见器质性疾病

女性尿道憩室,尿道肿瘤,尿道结石。

7、非神经源性的尿道括约肌痉挛

非神经源性的尿道括约肌痉挛(Fowler’s综合征:原发性尿道括约肌不松弛,同时抑制了排尿反射,患者常伴有多囊卵巢,伴有便秘,盆底疼痛,后背痛,及性交困难);神经源性的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最后两种疾病相对较少,均为功能性疾病。

诊断:排尿困难临床表现同膀胱出口器质性梗阻无法鉴别,通过影像尿动力可明确诊断。

治疗:可服用骨骼肌松弛剂(巴氯芬等)或自家导尿治疗。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好,骶神经电刺激(膀胱起搏器)是很好的微创治疗方法,长期效果高达80%多,这种疾病是骶神经电刺激的最佳适应症。

以上病因均可导致女性排尿困难,因为病因多种多样,检查手段较复杂,需要影像尿动力检查或膀胱尿道镜检查且治疗效果因人而异,所以很多女性排尿困难患者往往不能得到正确诊治,从而延误病情,我们门诊中经常遇到误诊长达几年的患者,患者的身心痛苦可想而知。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