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嘉龙_好大夫在线
1届年度好大夫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青少年的挑战-无法上学

发表者:易嘉龙 人已读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春天,他们眼中闪烁着无限的希望和追求,心中充满激情和动力,实现着人生无限的可能。在这个阶段也存在着阻力和挑战,暂时的失意可能会带来精神上的困扰,严重时也可能发展为精神问题。对于青少年而言,所有的心理和精神问题,最终都可能有一种表达形式—无法上学,或者说“畏学”,具体表现为不能正常地上学,或者害怕去学校,伴随躯体不适和情绪问题,不学习时状态相对平稳。

畏学是一个行为表现,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压力:现代青少年面对学习和竞争的压力,是“史无前例”的。成人世界有“996”,青少年则面对着随处都存在的竞争压力:从早到晚单一的学习环境和任务,为了更高效学习而让步了“多余”的体育、社交等活动,甚至完全没有安静和自己相处的时间。长期在这样的压力下生活,必定会让精神和身体都受到过度地“挤压”。家长和老师直接或间接的对成绩的要求,更让青少年压力倍增。很多青少年对学习的要求是“应该更好一点”,这背后是难以满足的缺口。

焦虑:压力会带来动力,也可能引起焦虑,动力推动前行,而焦虑却让人自乱阵脚。面对信息爆炸和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焦虑已成为现代人的影子,青少年也无法避免。很多青少年只有手里拿着书本心里才踏实,尽管一个字都看不进去。有一个患强迫症的学生,睡觉前要花一个多小时把所有的书本和卷子都整整齐齐地放在床头柜上,以便半夜醒来能立马开始学习。

自信心下降:很多畏学问题都发生在成绩非常好的青少年身上。他们对自我要求很高,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但往往会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全面否定自己,似乎一次的失败,就会带来人生的坍塌。在往后的学习和考试中缺乏自信,一蹶不振。

抑郁: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到 24.6%,初三和高三的学习可能更高。抑郁会导致精力体力的下降,动力减退,睡眠差,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等问题,直接影响学习。而抑郁更严重的后果是出现轻生的想法,甚至自伤、自杀的行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在青少年中越来越常见,手臂上或深或浅的划痕,也成了现代青少年抑郁的写照。

除此之外,紧张的家庭关系、不会处理人际关系、过强的自尊心、遭遇校园霸凌等等都可能让青少年无法踏进校园。

畏学带来的连锁反应:躯体不适、自我封闭、整天玩游戏。

躯体不适:莫名其妙的各种不舒服,似乎是一种魔咒,一到学校就发作,在家休息就减轻。

整天玩游戏:不能学习,却整天在家玩手机和电脑游戏。这是一种逃避压力的行为,通过玩手机和游戏来麻痹自己,可以不去面对不能上学带来的焦虑,

自我封闭:整天在家不出门,不愿见人,特别害怕见到同学和熟人。

如何应对畏学问题?

正如前面所说,畏学是一个行为表现,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如果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为了改变这个行为,效果往往是不好的,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很多家长不断地督促孩子尽快去上学,采取各种激励方式,却无形中又增加了额外的压力,导致情况更加糟糕。要解决问题,首先需要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

多维度的看待人生和困难:在青少年阶段,学习是最主要的任务,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人生的角度看,学习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早一点或晚一点完成,不会有本质上的影响,而健全的性格,身心健康也是同样重要的。畏学问题的出现,是一个功能失衡的信号,告诉我们要做出调整,也许是自我放松,减少压力,也可能是需要请假甚至是休学。尽管我们不愿意选择休学,但有时候它确实是一个最有利的选择。关键在于我们的态度,消极地看,它是人生的污点,积极地看,它是加油站,新的起点。

积极的生活:如果需要休学,积极的生活非常重要,特别是规律的作息。休息不代表摆烂和躺平,减少学习任务的同时,要增加户外活动、体育运动和人际交往,生活也要按照正常的作息进行。适当的娱乐可以放松,但沉溺于网络和游戏并不会让自己感觉更好。如果实在没有什么兴趣爱好的话,可以考虑养一个小宠物。

增加自信:自信是恢复正常生活最大的动力,我们要从生活中汲取积极的能量,而不是不断地打击自己。学习成绩下降和不能上学,让青少年产生自卑、自我否定,不愿意和同龄人接触。要恢复自信需要增加自我效能感,也就是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好的感受和肯定。在开始的时候当然是从简单的事情做起,比如做家务、看课外书、或其他擅长的活动。如果我们每天都拿是否能去学校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评判自己,结果肯定是不好的。

逐渐回归:在获得一定的恢复之后,可以逐渐的开始增加学习的内容。学习内容从简单开始,时间从短开始,重要的是不要有太多挫折感,最终过度到完全正常上学。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有很多人极力地排斥,也有很多人过于地依赖。如果焦虑和抑郁问题非常严重,药物一定会有所帮助,但期待吃药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现实。有条件的话,心理治疗应该贯穿始终。除了正规的医院外,学校一般也有心理老师,很多时候他们能给予很多的帮助。药物和心理治疗一定要寻求专业的帮助,不要轻信广告和偏方。

本文是易嘉龙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