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董晓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乳头溢液

《乳管镜临床诊疗专家共识》(二)

发表者:张董晓 人已读

6 乳管镜下乳管内表现

6.1正常乳管

乳管镜可观察到正常乳管的主导管末端呈树枝状多级分支,分支乳管管腔通畅,无明显扩张,其内基本无絮状分泌物,无占位,管壁光滑,一般呈白色,血管清晰可见,无充血及水肿表现。(见图1)

6.2 导管炎症

管腔扩张或无扩张,管内可见较多白色絮状分泌物或纤维网状结构,呈漂浮状,经冲洗可脱落而出。管壁光滑或粗糙无光泽、弹性差,局部毛细血管丰富,可因絮状物附着或出血而呈红色,出血性炎症多可见局部管壁出血点或片状血斑,甚至溃疡。(见图2)

6.3占位性病变

(1)导管内乳头状瘤

导管内乳头状瘤可分为单发或多发,临床以单发者多见。镜下见单发者瘤体多位于主导管,或I、II级分支,又称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多发者主要发生在小导管和终末导管,亦可并发于多级分支乳管中,又称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变表现为乳管内小的息肉样隆起,带蒂,易脱落,可呈乳头状、半球状、扁平状等,色黄、白或红,表面粗糙或光滑,多无糜烂出血,周围管壁尚光滑,末梢导管口可有血性分泌物溢出,多为单孔。(见图3)

(2)导管内癌

癌组织在乳管内表现多样,形态各异。镜下多表现为乳管内灰白色或淡红色浅表性隆起,呈不规则或分叶状,多较乳头状瘤大,呈半球状,基底部较宽,无蒂,不易脱落,病灶沿管腔生长,表面可多发颗粒状新生物,或伴出血,周围管壁增粗变硬,失去光泽,可见点状出血或陈旧凝血;或乳管内未见明显隆起及占位,但局部乳管粗糙僵硬,走行不畅,伴广泛性点状出血,沿管壁走行分布或在管壁内呈环状分布。(见图4)

7 乳管镜下辅助治疗

(1)冲洗及细胞学取材:镜下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考虑为乳腺导管扩张或炎症的患者,无须外科手术治疗,可通过乳管镜用生理盐水冲洗治疗,以敷料覆盖,禁浴1天。导管灌洗液推荐送检细胞学检查,如无异常,则定期观察;因非占位性病变的导管灌洗液细胞学检查敏感性相对较低,故可疑恶性病变时,推荐结合乳管镜下导管内活检结果进一步诊断[15~16]。

(2)镜下活检及手术指引:乳管镜下见占位性病变者,可采取乳管镜下导管内活检,通过乳管内窥镜真空辅助活检技术,采用特定的活检工具,在直视下取得导管内样本,送检组织病理学检查。针对占位性病变的手术,推荐结合乳管镜采用染色法、导丝法定位病灶,其后通过开放性手术切除病变导管或区段乳腺组织,切除组织送检病理学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制定后续治疗方案[17~20]。

其中染色法为向溢液孔注入染料,标记目标乳管,根据染色情况行乳腺组织区段切除术,但染色法可能影响病灶的检出率,且切除乳腺组织范围较大。导丝法是在乳管镜协助下经溢液乳孔探入导丝至乳管定位病灶,镜下见导丝末端钩针钩住病灶部位后,固定定位针,本法定位准确、不易移动,可极大提高病灶切除的准确率,缩小手术范围,减少乳腺创伤。为提高病灶检出率,推荐联合应用染色法及导丝法定位病灶。

8 乳管镜诊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1)出血

出血是乳管镜检查中较常见的并发症,多与乳管损伤有关,而引起乳管损伤的原因有: ①操作者技术不熟练、动作粗暴。②病变乳管本身狭窄,乳管不可避免受到挫伤。③患者有凝血机制障碍或是易出血体质,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检查时因乳管壁轻微损伤而致出血。并发出血者推荐通过局部压迫止血。

(2)乳管破裂

乳管镜检查中注入液体压力过大、过速及检查时用力过猛亦或光导纤维刺伤导管壁可造成管壁破裂、乳管穿透伤。临床表现为镜下导管腔消失。为避免医源性的乳管损伤,乳管镜检查时注入生理盐水量应以能扩张乳管但推注无明显阻力感为宜,操作者在检查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动作轻柔,注入液体不应过快。如已发现乳管破裂,应及时停止操作。

(3)感染

并发感染偶可出现,表现为检查导管相应区域乳腺组织的皮肤红、肿、热、痛。其原因主要与操作者无菌观念不强有关。为预防感染出现,乳管镜的消毒灭菌、患者乳房检查区域的消毒,均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且检查后一定要叮嘱受检者保持乳头局部无菌干燥。出现该并发症可用抗生素治疗。

(4)全身并发症

病人虚脱、晕厥以及血压大幅波动[21]等情况虽较少见,但应密切观察,出现这些并发症应中止乳管镜检查,并针对并发症及时处理。

9 总结

乳管镜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其在乳头溢液中的价值得到了业界较广泛的认可。乳管镜可提供直观影像学信息,为乳头溢液的患者提供全新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乳管镜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对乳头溢液类疾病进行早诊断、准确定位和对症治疗,避免未经乳管镜检查而直接进行乳管病变切除手术的盲目性和风险,同时为早期诊断乳腺癌发挥重要的作用[22,23]。基于现有实践经验和相关临床研究,特制定本共识。

由于人类乳房乳管分支众多且走形复杂,乳管镜进镜深度有限,不能见乳管全貌,对于泛发性周围型乳管内病变评价不足,与所有的检查手段一样,乳管镜检查也会出现无法避免的假阴性,必要时可与乳管造影、乳腺磁共振等检查相辅相成。无乳头溢液乳管内疾病的乳管镜检查,以及乳管镜下穿刺、介入治疗等工作的开展,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执笔:张董晓;崔建春*;曲义坤;曹洪;雍伟;欧阳志;江玉霞;曾奕斐;裴晓华*

本文是张董晓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3-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