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成斌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防治子宫内膜癌,从认识高位因素开始

发表者:马成斌 人已读

摘要: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本文罗列了子宫内膜癌发生的相关高危因素,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达到预防和早期发现的目的。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三大常见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宫颈癌)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升高,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而且表现出年轻化倾向。我们在此罗列一下子宫内膜癌发生的相关高危因素,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达到预防和早期发现的目的。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肿瘤。内膜癌发生的高危因素都与雌激素水平升高或雌/孕激素失衡有关。绝经前,卵巢是女性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主要来源。正常情况下,雌/孕激素间的平衡随月经周期会不断发生变化,而这种激素变化会导致每个月的月经来潮,从而保持子宫内膜的健康状态。当这种雌/孕激素间的平衡向高雌激素倾斜时,将增加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肥 胖

01. 肥 胖


肥胖是一个很重要的子宫内膜癌危险因素,主要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有关。


在绝经前,卵巢是体内雌激素的主要来源,另外,脂肪组织也可以将肾上腺来源的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增加体内雌激素水平。绝经后,脂肪组织中转化来的雌激素成为体内雌激素的主要来源。肥胖女性因拥有更多的脂肪组织,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明显增加,从而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


超重女性(BMI 25至29.9)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是体重适中女性的2倍,而肥胖女性(BMI>30)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达到3倍多。因此,你可以通过计算BMI来预测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程度。


雌 激 素

02. 雌 激 素


绝经后单用雌激素治疗会增加内膜癌发生的风险。


服用激素类药物治疗更年期症状称为激素替代疗法。雌激素是更年期激素治疗的主要成分,雌激素治疗有助于减少潮热,改善阴道干燥,并有助于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但是,单独使用雌激素会导致子宫内膜癌。为了降低这种风险,雌激素必须和孕激素(黄体酮或类似的药物)一起服用,这就是所谓的雌孕激素联合疗法。雌孕激素联合疗法治疗更年期症状不会增加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不过,值得警惕的是:服用孕激素有可能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概率,也会增加血栓风险。如果你计划在绝经后服用激素来缓解更年期症状,首先要与医生讨论可能的风险(包括癌症、血栓、心脏病发作和中风)。

用药期间,需要每年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包括妇科检查。如果有任何异常阴道出血或异常阴道分泌物增多,应该马上去妇科门诊就诊。

月 经

03. 月 经


一生中月经周期的总数也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


每个女性一生中的月经周期总数不同,月经周期总数多的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会增加。所以,初潮早(12岁以前月经初潮)和/或绝经晚的女性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会增加。当然,对早绝经妇女,初潮早也很少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同样道理,对初潮晚的女性,晚绝经也不太可能增加内膜癌发生风险。


三 苯 氧 胺

04. 三 苯 氧 胺


服用三苯氧胺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三苯氧胺(他莫昔芬)是一种治疗乳腺癌的药物。三苯氧胺在乳腺组织中起抗雌激素作用,但在子宫中发挥类雌激素作用。服用三苯氧胺会刺激子宫内膜生长,从而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如果你正在服用三苯氧胺,应该每年做妇科检查,并且一定要警惕任何异常出血情况,因为这可能是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征兆。


卵 巢 肿 瘤

05. 卵 巢 肿 瘤


部分卵巢肿瘤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众多的卵巢肿瘤中有一种类型是卵巢颗粒细胞瘤,常常产生雌激素。卵巢肿瘤产生雌激素不会像正常卵巢释放激素那样受调控,有时会导致雌激素水平过度升高,由此产生的激素失衡会刺激子宫内膜增生,甚至导致子宫内膜癌。事实上,有时子宫内膜癌所致的阴道出血可能就是卵巢颗粒细胞瘤的首发症状。


多囊卵巢综合症

06. 多囊卵巢综合症


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明显增加。


患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女性都有激素水平异常,如高雄激素和高雌激素,而孕激素水平较低。雌激素相对性升高(与孕激素相比)会明显增加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概率。

年 龄

07. 年 龄


年龄是子宫内膜癌的重要高危因素。


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子宫内膜癌发生的风险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平均发病年龄在60岁左右。

饮食和运动

08. 饮食和运动


高脂肪饮食会增加许多癌症的发生风险,包括子宫内膜癌。一般认为,高脂食物是高热量食物,会导致肥胖,而肥胖增加子宫内膜癌发生的风险;也有科学家认为,高脂食物可能直接影响人体对雌激素的利用,从而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体育锻炼可以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运动量大的妇女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较低。久坐妇女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升高。



糖 尿 病

09. 糖 尿 病


糖尿病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发因素。


II型糖尿病妇女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可能是普通妇女的2倍。糖尿病更常见于超重和活动量较少的人,而超重和活动少也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高危因素。

家族史

10. 家 族 史


子宫内膜癌往往容易在一些家族中发生,其中部分家族会同时有患结肠癌的高风险,这种疾病被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也称林奇(Lynch)综合症。患有林奇综合征的妇女在某些时候有高达70%的风险患上子宫内膜癌(通常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约为3%)。另外,林奇综合征妇女患卵巢癌的风险也会增加。


乳腺癌/卵巢癌

11. 乳腺癌/卵巢癌


患乳腺癌或卵巢癌的妇女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也比较高。


导致乳腺癌和卵巢癌发生的一些饮食、激素和生殖等方面的高危因素,也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

子宫内膜增生

12. 子宫内膜增生


子宫内膜增生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


单纯性增生是最常见的一种子宫内膜增生,发展为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很小,可能会自行消失,也可能在激素治疗后消失。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转化为癌症的几率明显升高。如果不治疗,单纯性非典型增生大约有8%会转化成内膜癌,复杂性非典型增生高达29%有转化成内膜癌的风险,而且,有同时存在未被发现的子宫内膜癌的高风险。因此,单纯性或复杂性非典型增生通常均需积极治疗。

盆腔放疗史

13. 盆腔放疗史


既往有盆腔放疗史的人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也会增加。


用于治疗其他癌症的放疗辐射会破坏区域内细胞的DNA,会增加患第二种癌症的风险。盆腔照射有增加子宫内膜癌发生的风险。

口服避孕药

14. 口服避孕药


口服避孕药可以降低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内膜癌发生的风险最低,而且这种保护作用在妇女停止服用避孕药后至少持续10年。

怀 孕

15. 怀 孕


怀孕有助于预防内膜癌。


在怀孕期间,雌/孕激素平衡倾向更多的孕激素。因此,多次怀孕有助于预防子宫内膜癌。从未怀孕过的妇女有较高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特别是曾患不孕症的未孕妇女。

宫内节育器

16. 宫内节育器


放置宫内节育器(IUD)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降低。


这种保护作用是指不含激素的宫内节育器。近年应用较多的曼月乐是能释放孕激素的新型宫内节育器,减少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的作用更值得期待。而且,对于年轻的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和子宫内膜癌妇女,如果希望保留生育功能,放置曼月乐也是一种供选择的治疗手段。


对于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我们要重视和认真对待,尽量减少和避免发生这些高危因素。当然,我们在此也要强调一点:尽管某些因素会增加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但并不是一定会导致子宫内膜癌。比如,许多有高危因素的妇女并没有患子宫内膜癌;而一些患子宫内膜癌的妇女并没有任何已知的高危因素。


本文是马成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3-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