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春晖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头晕与眩晕的原因分析

发表者:华春晖 人已读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头晕眩晕的常见原因及病因鉴别,包括低血糖、贫血、低血压、心律失常、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美尼尔氏病、前庭神经炎、颈椎病、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脑卒中、颅内肿瘤、外伤、迷路震荡等。

很多人会有头晕或眩晕症状,昏昏沉沉或者天旋地转有的持续很久,有的很快就好了,那么到底什么原因会导致这样的症状呢?下面我就常见的原因进行如下分析,如有类似的患者也可来我门诊就诊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

病因鉴别:

一、 低血糖:

因为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全部是依靠葡萄糖的供能,严重的低血糖以后,会引起大脑的供能障碍,进而会导致患者出现头晕、精神恍惚。可行血糖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 贫血

贫血导致血红蛋白携氧能力减弱,进而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头晕,可行血常规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三、 低血压

1、因为血压下降引起血液循环缓慢,远端毛细血管供血不足,血管缺血,因此会导致脑动脉末梢循环血容量不足,会产生头晕,伴随头痛等症状。

2、低血压还会导致脑组织灌注压降低,导致脑组织没有足够的血液灌注,引起头晕。

四、 心律失常

心率失常导致心脏射血不良,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晕,可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五、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主要为头位变化时发作,常在起卧床、抬头、转头或坐梯时发展,保持一定位置后症状消失,直立行走时症状不明显。 发作时为眩晕,发作间期可表现为头晕或昏沉感,少伴恶心呕吐,无听力下降、耳鸣及不稳感。 进行听力检查正常。

内耳分成两个部分:一个叫做耳蜗是听觉器,另一个叫做前庭是平衡器。前庭平衡器可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左右耳对称,主控制旋转平衡的三个半规管。三个半规管相互垂直,三度空间可谓面面俱到,所以任凭你的身体或头部处于任何姿态,三半规管都可以管得到无任何死角。因此,可以维持任何姿势的平衡。另一部分是 椭圆囊和球状囊,它是控制直线性平衡的,包括地心引力。三个半规管浸泡在内淋巴液中,椭圆囊和球状囊内耳石脱落,漂浮在内淋巴液中的耳石随着头或体位改变,这些脱落的耳石颗粒撞击半规管壶腹嵴,刺激前庭感受器而造成眩晕。

六、 美尼尔氏病

美尼尔病又称内耳性眩晕或发作性眩晕,系内淋巴积水所致的一种内耳病变。其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的眩晕(具有四周景物或自身的旋转或摇晃的错觉),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以及耳鸣、 听力障碍、 眼球震颤等。

七、 前庭神经炎

 前驱症候:发作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突然发作眩晕,伴恶心呕吐,眩晕多在1~2周减弱,3~4周缓解,可有自发眼震,多向健侧,不伴耳聋及耳鸣;无中枢症候。温度试验:一侧轻瘫或全瘫。

八、 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从颈椎两侧的横突孔穿过,随着年龄的增加,颈椎的退行性病变压迫椎动脉致头晕(眩晕)。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由于椎间盘退变和阶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头晕。

可行颈椎X线、CT、MRI等帮助诊断。

九、 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脑卒中

椎动脉左右各一,起于锁骨下动脉,向上穿行于上六个颈椎的横突孔,再经枕骨大孔入颅。入颅后,两条椎动脉沿着延髓腹侧面向前向内,在脑桥下缘处汇合成为一条基底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都发出一些分支入脑,统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该系统的血液主要供应延髓、脑桥、中脑、内耳、间脑、枕叶以及颞叶底面,前庭系统全部均有椎-基底动脉系的分支供应。因此,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必然导致眩晕。 

主要表现为旋转性、浮动性或摆动性眩晕,眩晕呈持续性发作,自觉双腿发软、站立不稳、地面摇晃、倾斜。伴一过性黑蒙、视野缺损或复视,共济失调、平衡障碍、麻木和延髓麻痹等。

该类患者常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等,可行头颅MRI、MRA,脑血管CTA,DSA等检查明确诊断。

十、 颅内肿瘤:

桥小脑角肿瘤受累后组颅神经、脑干、小脑引起桥小脑角综合征,表现为眩晕、失衡,常伴有听力下降、耳鸣、面部麻木、周围性面瘫、共济失调、偏身感觉减退、对侧轻偏瘫、颅高压症状等。常见的有听神经瘤,三叉神经鞘瘤,桥小脑角脑膜瘤、胆脂瘤等。可行头颅MRI增强、头颅CT增强等检查明确诊断。

十一、外伤、迷路震荡

头部外伤时的加速运动中,由于惯性而发生的听觉及前庭末梢感受器的移位,以及强大震动波经颅骨传导到内耳,是迷路震荡的直接原因。头外伤时脑脊液压力的突然升高可通过蜗导水管或内听道底的传导使外淋巴压力升高,以致迷路窗破裂,爆炸或打耳光时,外耳道或鼻咽部局部气压的骤然升高,也可通过中耳向内传导,致迷路窗向内爆裂。

临床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眼震及平衡障碍。

本文是华春晖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