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麒麟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体表肿瘤知多少

发表者:赵麒麟 人已读

摘要:
了解常见的皮肤疾病,及时发现和处理,避免疾病恶化。

我们常常无意识中会发现体表突然长了一个包包,他可能不痛不痒,但总是偷偷长大,困扰着我们,甚至担心他会不会癌变,该怎么处理呢?

那么我们就需要有意识、早发现。如果皮肤上突然长出新东西、皮肤颜色改变、溃烂且经久不愈、原来有的痣这些变大变色发红瘙痒、湿疹经久不愈那你就需要注意了,同及时就医,切忌抠出、草药外敷、抠破、甚至一些“土方法”治疗。尤其是我们常常接受紫外线照射、接触沥青、焦油等化学物质、有长期皮肤慢性溃疡或者以前就有皮肤癌的、有胎记且持续或突然长大、长在手掌足底会阴等易于摩擦部位色素痣更加需要注意,及时就诊。

下面就常见的给大家介绍,认识了解一下,也许你不懂,但若遇到,有疑问可及时就诊处理。

一、首先就是皮肤良性黑色素增生性疾病,分两类,一类是位于表皮内的单纯雀斑样痣、雀斑、咖啡牛奶斑、Peutz-Jeghers综合征、黄褐斑;另一类就是真皮内的,像太田痣、伊藤痣、蒙古斑、蓝痣及细胞性蓝痣。

单纯性雀斑样痣多发生于儿童,有的地方俗称“痦子”,常为散在斑疹,呈圆形、卵圆形、多角形、直径1-3mm,不超过3cm。雀斑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儿童时期发生,常见5岁左右,女性居多,常见暴露部位,病灶为棕色斑点、呈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境界清楚,一般变现为淡褐色到黑褐色,表皮外观正常。咖啡牛奶斑是出生时即可发现淡褐色斑块,色泽淡棕至深棕不等,但每一片颜色十分均匀。大小毫米到数十厘米不等,便界清晰,常伴发于神经纤维瘤患者。Peutz-Jeghers综合征常见于口周、唇红缘、口腔粘膜,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黄褐斑,健康女性多见,常见于两颊及额部,色素深浅与季节、日光、内分泌变化有一定关系,但常经久不退,男性也可发生。口服避孕药妇女发生率为20%。治疗上应找出原因,补充维生素C、局部使用氢醌类抗氧化剂(阻断其被氨酸)。太田痣,常见的色素性胎记,常与三叉神经周围支分布一致的真皮黑色素增多性疾病,黑色素细胞来源于神经嵴,表现为棕色、灰色、蓝色斑点所组成斑片,边界不清,青春期后较为稳定,个别三十岁后仍有缓慢生长,无遗传倾向,与恶变无明确关系。治疗有磨削、植皮、冷冻、激光,目前激光为首选治疗方案。伊藤痣,类似太田痣,又叫肩峰三角肌青褐色斑。蒙古斑,常见的蓝色胎记,表现为多个圆形或卵圆形青色斑片,大小不一,界限不清,多为单个,常在3-4岁内消退,偶持久不退。蓝痣与细胞性蓝痣,细胞性蓝痣更大,直径1-3cm。

二、血管瘤:可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多见于皮肤及皮下组织。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形态学分类。A.毛细血管型血管瘤,分为草莓状血管瘤与葡萄酒色斑两种,草莓状血管瘤为最常见,好发于面部,表面高低不平,高出皮肤,形似草莓,呈鲜红或紫色,自然病程分为增生期、稳定期、消退期,大多数患儿7岁时可达到完全缓解。葡萄酒色斑,是无数扩张毛细血管组成,扁平少隆起,创伤后易出血,累及眼神经和上颌时,可合并难治性青光眼。B.海绵状血管瘤,是充满血液的血窦、薄壁静脉所构成皮下蓝色、暗红或紫色病灶,深浅不一,不波及皮肤,形态不规则,全身均可累及,可累及骨骼、肌肉及关节腔。C.蔓状血管瘤,小动脉小静脉相互吻合而成形成迂曲、有搏动的一种海绵状血管瘤,是海绵状血管瘤畸形基础上合并动静脉瘘。

治疗上草莓状及混合性血管瘤,需区分增生、稳定、消退期,才能正确选择治疗,增生期可选择激光、放射、激素、干扰素、手术治疗,难治性、多发性及危重婴儿血管瘤,口服激素是加速自然消退的首选方法,小面积病灶也可选择局部注射,需注意副作用。稳定期、消退期大多数主张不积极治疗。葡萄酒色斑,治疗包括冷冻、人工纹身、外科切除、药物注射、硬化剂、电凝固、皮肤磨削、敷贴中药、激光非选择性热光源等。目前主要是脉冲染料激光,选择性光源作用治疗,治疗后基本不出现增生性瘢痕,对浅表病灶效果好,铜蒸汽、溴化亚铜激光原理上属于光动力学效应。对深色或轻度增厚的效果较好。对于海绵状血管瘤,可选择手术治疗,术前需辅查明确范围、深度,非手术主要以硬化剂局部注射、脲素平阳霉素插管注射、铜针置留、电化学治疗。稳定期,症状及外观影响不显著的可随访。合理的手术治疗仍是蔓状血管瘤的理想治疗方案,亦可采用介入栓塞。

三、神经纤维瘤与神经纤维瘤病

神经纤维瘤一般是孤立的神经纤维瘤,没有神经纤维瘤病表现的局部单发病灶。大体呈灰白色,切面光滑,可有胶样组织。而神经纤维瘤病又分为I、II型,I型系常见遗传疾病,其患者其青春期以前可见6个或以上直径>5mm牛奶咖啡斑、青春期以后>15mm,且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种类神经纤维瘤,或丛状神经纤维瘤,腋区或腹股沟区有雀斑样色素斑区,常合并视神经胶质瘤,多个Lisch结节,蝶骨发育不良,胫骨畸形,甚至一代血亲家属确诊,目前确诊需具备上述至少两条。由于病灶多、数量大,不能完全靠手术切除,主要是针对体积大、引起症状的部位切除,因为血供丰富,术前最好备血。II型又称双侧听神经纤维瘤病,较I型少见,为常显遗传,表现为耳鸣、体力丧失、眼球震颤、头昏眩晕。天色渐亮手术切除后可达带根治。

四、淋巴管瘤,类似血管瘤,治疗原则视部位、程度而定,常分为单纯、海绵状、囊性。与血管瘤相比,发生率较低,主要发生于头颈、腋部,手术时主要选择。

五、皮肤纤维瘤 反应增生性病变,非真性肿瘤,部分发生于婴儿指(趾)部可消退,单发可局部切除。

六、脂肪瘤 成熟脂肪细胞组成的长江良性软组织肿瘤,一般无自觉症状,如无外观障碍及功能影响,可不治疗。

七、黄色瘤 分为原发和继发,真皮内含有脂质的组织细胞聚集而成的黄色皮肤丘疹或结节。原发又分为家族性和非家族性,家族性常伴血脂异常,伴多器官受累、尿酸代谢紊乱,非家族性常散发,血脂正常。继发性黄色瘤病常因胰腺炎、肾病综合征、甲低、糖尿病、梗阻性胆汁性肝硬化等。黄色瘤病的皮疹常见为扁平黄色瘤,常见眼睑周围,结节性黄色瘤,以及发疹性黄色瘤。原发性主要是内科治疗,局部考虑手术。

八、皮肤囊肿

皮脂腺囊肿 因皮脂腺导管阻塞后腺体内分泌物聚集而形成的囊肿,又称粉瘤或皮脂囊肿。十分常见,治疗首选手术连同包膜切除,感染者则需先控制感染或引流后彻底切除,面部部位建议及早切除,警惕增大或感染后手术瘢痕大。

皮样囊肿 表皮细胞形成的较罕见囊肿,主要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表皮细胞于沟槽融合时误被卷入,偏离原位,半数出生时即出现,囊肿壁包括毛囊、汗腺、皮脂腺、毛发、纤维组织等,首选手术。

表皮样囊肿 又称外伤性表皮囊肿、上皮囊肿、表皮包涵囊肿,往往由外伤异物刺入后,皮屑经创伤孔道进入皮下缓慢生长。目前也需注意部分手术亦可造成。

九、血管球瘤 起源于正常血管球细胞的肿瘤,单发,有家族史,主要特征是局部疼痛,明显的自发痛、触痛,寒冷时更为敏感,手术时唯一可靠法法。

十、基底细胞癌/基底细胞上皮癌 常见低度恶性肿瘤,常见于老年人,早期表面光亮,边缘隆起,呈圆形斑块,可见雀斑样小黑点,伴少许毛细血管扩张,少有角化,伴小而浅糜烂,,常见为结节溃疡型、色素型、硬化型、糜烂型,首选手术根治切除,部分一般情况差老年人可选局部放疗,局部搽用5-氟尿嘧啶、秋水仙碱(易复发)、光动力、电化学、腐蚀疗法。目前部分患者药物祛痣或激光祛痣后发生基底细胞癌,需警惕,临床也可见多发。

十一、鳞状细胞癌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朊细胞的恶性肿瘤,首选手术,其次是放疗。基础病灶时日光性角化病,往往预后较好。

十二、恶性黑色素瘤 其余与皮肤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常见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也可起源于眼球、消化道、生殖系统。常见病因与黑色素细胞痣、紫外线照射、种族遗传、外伤、内分泌因素病毒等有密切关系。早诊断为治疗关键,如果出现以下需早识别:皮肤病灶外观不对称、边缘不规则、界限不清、色彩斑驳及黑色,直径>0.6cm。早期表现为再次皮肤出现黑色病损,或原有黑痣近期扩大、色素加深,损害呈斑块、结节状,菜花状、表面易破损出血,周围有色素晕或色素脱失晕,皮下出现结节、周围出现卫星灶表现需高度注意。常分为原位性和侵袭性,转移和扩散是常见发展结果,治疗上主要为手术切除、局部淋巴结清扫及合并辅助治疗(放化疗、免疫治疗),但因恶性程度高,易转移,预后不良,早期治疗合理治疗尤为重要。

所以皮肤肿瘤,早发现、早识别、早治疗尤为重要,若有疑问,及时就医!

本文是赵麒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3-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