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刘麟 人已读
早期复极综合征健康教育(高级篇)
一概述
早期复极是一种心电图现象,定义为紧随正向QRS波群之后、在ST段起始部出现的轮廓清晰的正向偏离,或QRS波群的末端出现顿挫(因为J波或J点抬高可以隐藏在QRS波群的末端,导致QRS波群的末端出现顿挫)心电图上,满足以下两者之一即为 早期复极:
●紧跟在正向QRS波群之后、位于ST段起点的轮廓清晰、正向、陡峭的偏转或切迹;相应地,负向QRS波的J波也可能为负。
●QRS波群的末端出现顿挫(由于J波或J点抬高可能隐藏在QRS波群的末段,所以QRS波群末段出现顿挫)
图1早期复极心电图:相邻两个下壁和侧壁导联J点上抬大于1mm
二 早期复极和早期复极综合征
早期复极是一种心电图现象,早期复极的患病率为5%-13%,一般人群中相当普遍,年轻人或运动员患病率更高。随着大量研究表明有早期复极者发生心脏性猝死风险是无早期复极者的2-3倍,但在平素体健的健康个体中心脏性猝死的绝对风险仍然非常低。45岁以下个体的预计发病风险为11例/100,000,估计心律失常死亡的绝对风险为每100,000人年中70例。
早期复极综合征是极少数早期复极的患者(11例/100,000人),发生了心室颤动,且猝死生还,这类人群除了心室颤动外,大量检查显示心脏结构正常。
三心电图风险预测
●1型为心前区侧壁导联上的早期复极。该型常见于健康男性运动员,被认为大多是良性的。
●2型为下壁或下侧壁导联上的早期复极,有中度风险。
●3型为广泛存在于下壁、侧壁和右侧心前区导联上的ER,相对风险最高,不过猝死的绝对风险仍然很小
●4型,又名Brugada综合征,其标志是在右侧心前区导联上出现J波/J点抬高,提示高猝死风险。
此外年龄和性别、家族史、种族、是否合并其他心脏病理改变与猝死风险有一定关系。但目前都没有统一的危险分层方案来识别可能适宜接受治疗的高危早期复极个体。
四 早期复极的遗传学基础与遗传
目前认为早期复极和特发性室颤的可能机制有两种:参与除极末期或复极早期的离子通道失衡,和/或右心室心外膜除极异常导致传导延迟。
早期的遗传学基础仍有待阐明,家族性早期复极似乎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据报道,ER相关的基因突变涉及KCNJ8基因(负责ATP敏感性钾通道Kir6.1,产生IKATP电流),CACNA1C、CACNB2、CACNA2D1基因(负责心脏L型钙通道,产生ICa.L电流)和SCN5A基因(负责钠通道,产生Na电流)。
五相关检查
对于如果猝死幸存者的心电图显示早期复极和室颤,或有晕厥等可疑症状或阳性家族史者,需要详细检查包括
●心电监测、动态心电图。
●标准心电图。
●运动负荷试验。
●超声心动图。
●心脏MRI。
●排除冠状动脉疾病或异常。
●静脉钠通道阻滞剂激发试验(自行决定使用或不使用肾上腺素激发试验)。
●若怀疑遗传性表型,还应考虑靶向基因检测。
六治疗
早期复极:只是心电图偶然发现早期复极心电图没有心室颤动或高危因素患者,我们推荐动态随访而不给予治疗。
早期复极综合征伴特发性室颤的治疗 — 对于特发性室颤所致心源性猝死后存活的患者,研究显示2-4年时的室颤复发率为22%-37。由于这些患者无结构性心脏病,推荐植入ICD治疗。
长期治疗 — 早期综合征的长期治疗包括植入ICD以便快速治疗复发性室颤。若室颤频繁复发导致ICD频繁放电,建议使用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奎尼丁进行长期抑制治疗。如果复发性室颤患者使用奎尼丁无效,可选择靶向心外膜基质和/或浦肯野室性早搏触发点的导管消融治疗。
本文是刘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