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周芙玲 人已读
初诊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含新药的化疗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适合移植的患者一般会先后经历诱导治疗,自体移植,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这一系列治疗被称为整体治疗,规范化的整体治疗是患者能够获得长期生存的有力保障。学习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帮助患者加强疾病了解,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一、为什么要做自体移植?
通过多项大型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证实,对于适合移植的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在包含新型药物的初始诱导治疗后,早期接受高剂量化疗 + 自体干细胞移植,可以进一步提高缓解率,达到更深层次的缓解。
二、什么是自体移植?
自体移植是为防止因深度治疗(大剂量化疗)带来致命性骨髓抑制,输注事先保存的自体干细胞,以恢复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的治疗方法。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本质上是有自体造血干细胞支持的大剂量化疗。首先,收集患者血液和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然后,将造血干细胞冷冻保存起来;同时,患者接受高剂量化疗来杀灭体内的骨髓瘤细胞;最后,将造血干细胞回输给患者,到骨髓中生长为健康的新细胞。
三、自体移植安全吗?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相关死亡率不到1%。自体移植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包括消化道反应、黏膜炎、感染、出血等。自体移植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通常在血液科中常见、可控。
四、自体移植在什么时候开始做呢?
经过4-6个疗程新药诱导治疗,疾病好转后进行自体移植。为什么病情好转,还要做自体移植?因为治疗初期,经过数月的诱导治疗,消除了体内大部分的肿瘤细胞,但仍有部分肿瘤细胞残留在体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通过大剂量化疗,将患者体内残存的肿瘤细胞尽可能清除干净,达到更深层次的缓解。
五、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过程?
1,采集和动员:通过药物将造血干细胞从患者骨髓中释放到外周血液中,再利用细胞分离机采集患者的造血干细胞。
2,干细胞冻存:把采集到的造血干细胞在极低温的环境或液氮中保存。
3,大剂量化疗(预处理):由于自体移植的本质就是自体造血干细胞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预处理),因此预处理方案和药物的选择对预期取得的疗效及移植过程中的安全性尤为重要,目前认为美法仑 200mg/m2 是自体移植预处理标准方案。
4,造血干细胞回输:复苏冻存的造血干细胞并输回患者体内。
5,植入与恢复:回输造血干细胞后,如果出现连续三天中性粒细胞计数≥0.5x109 /L,血小板计数≥20x109 /L, 说明造血干细胞已成功植入并存活。
六、推迟自体移植,复发后再做,好吗?
自体移植的最佳时间是诱导治疗缓解后序贯进行,诱导后的早移植优于复发后的晚移植。
七、哪些患者适合做自体移植?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2 年修订)明确指出:
年龄≤70 岁,体能状况好;
或虽 >70 岁但全身体能状态评分良好的患者;
经有效的诱导治疗后都应将自体移植作为首选。对于年龄在 65~70 岁的患者,应在经验丰富的治疗团队进行仔细的体能状态评估后再进行自体移植。
八、什么样的患者做二次自体移植?
对于高危患者第一次自体移植后建议在半年内进行第二次自体移植。对于第一次自体移植后复发的患者,第二次的挽救自体移植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因此,第一次诱导治疗后(身体状态最好时),需采集足够2次移植的细胞数,以备二次移植使用。
九、化疗或移植后病情稳定是否可以停止治疗?
病人在化疗或移植后病情稳定,可开始维持治疗,而不建议停止治疗。维持治疗可以延长疗效持续时间,以及无进展生存时间,延迟复发。
十、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有哪些注意事项?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项高强度治疗,建议病人及家属事先充分了解整个治疗过程,以及常见不良反应,并与移植医生做好充分沟通,如实而且详细告知医生既往病史,以便对移植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合并症做好提前应对。移植前查体可以协助筛查移植禁忌症及伴随疾病,提前予以相应处理。移植期间遵循医生及护士的指导,积极配合治疗。如存在胃肠道反应,除了应用止吐药物,还可以尝试做深呼吸进行调整减少呕吐次数,清淡饮食等;做好个人护理及清洁,规律服用预防性抗感染药物,减少感染的发生;如有血小板严重减少,建议卧床,避免剧烈活动,减少出血风险;如有口腔黏膜炎,避免食用刺激性或粗糙的食物,待食物降温后食用。住院及出院后,病人应按要求完成相关化验及检查,出院后定期门诊,以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十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常见不良反应以及处理
口腔黏膜炎是病人应用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之一。口腔黏膜炎,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口腔溃疡,是大剂量放化疗的常见合并症之一,大剂量美法仑可以导致严重的黏膜炎高发。为降低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可以采用冷疗法防治,即在输注美法仑期间采用冰水漱口,减少黏膜相应部位的药物分布。
化疗期间出现的恶心、呕吐、腹泻是常见的用药不良反应。严格遵医嘱做好预防,提前应用止吐药。即便食欲差,也吃一些米汤、面汤等流质饮食,少食多餐。
本文是周芙玲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2-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