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余建中 人已读
中医理论对发热性疾病的认识从来没有停息,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到明清时期的温病理论,跨度数千年达到基本完善。伤寒杂病论主要认识了感受风寒而温病理论主要认识发展了感受温热邪气导致疾病的发展过程与治疗。理论的侧重不同可能与气候因素或者医学发展局限有关,相同地方有许多。体温大多升高与与正气和邪气抗争有关西医叫免疫应答。比较重要的几点是一是早期即恶寒怕冷,说明邪气在表属于风寒,需要用辛温发散药祛风散寒,比如风寒感冒胶囊生姜大葱。二是是否有汗,发热时风寒者会无汗出,所以需要辛温发散,出汗后则热退。而温病则发热伴汗出,需要辛凉解表比如风温感冒胶囊双黄连菊花连翘等待清热解表。如果伴有咽干咽痛大多是热郁在里不能散发,上面药物少加清热利咽如桔梗,如果咽干疼痛而咽部充血严重则加重清热药如六神丸。
本文是余建中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