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你解读「膀胱肿瘤」病理报告,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做完膀胱镜下的活检或是手术肿瘤切除,拿到病理报告看着病理诊断是不是一脸懵?眼前一串不明白的名词又为自己心头平添许多焦虑。这篇文章将带你认识膀胱肿瘤的病理诊断。告诉你:
什么是乳头状肿瘤?
什么是尿路上皮癌?原位癌?异形增生/不典型增生?恶性潜能?
什么是低级别、高级别?
非浸润、浸润又是什么意思?
观前提醒:
“原位癌”、“癌”、“瘤”、“增生”、“异形增生/不典型增生”等肿瘤命名词汇虽然相似,但是它们在病理学中的含义可以天差地别。非专业人士很可能因为一字之差错把良性肿瘤当成恶性,或是错把恶性肿瘤当成良性。如果没法在下文中确定地找到您感兴趣的分类,还请咨询专业的泌尿外科医生或是病理科医生。
一、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病变(Non-invasive urothelial neoplasms)
非浸润性的尿路上皮病变是最常见的膀胱肿瘤性病变,这类病变中既包含良性肿瘤也包含恶性肿瘤(详见下文)。其中“非浸润”说明病变只局限于膀胱的表层,包括Ta,T1和Tis期膀胱癌,属于这一大类中的恶性肿瘤预后相对较好,通过膀胱镜进行手术——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往往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但是也较易复发。其中包括以下多种类型:
1.1 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这类病变的特征是病灶在显微镜下由纤细的乳头状结构组成(这就是为什么叫“乳头状肿瘤”)。男女发生比约为2.9:1,临床上大多数患者表现为血尿。在这类病变中,又可以根据癌细胞的形态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分别代表了低恶性程度和高恶性程度(告诉你什么是低级别、高级别?)。
(1)低级别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LGPUC)
这类病变的复发率为48-77%,进展率(进展为更为严重的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为3-11%。对于低级别的病变,一般推荐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即刻进行单次的膀胱内灌注化疗,以减少复发或进展至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风险。
(2)高级别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HGPUC)
这一类的病变相比低级别病变有更高的进展率,约为15-40%。所以这类病变的致死率也明显高于低级别病变。对于高级别的病变,通常会在获得病理报告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膀胱镜复查,并且可能需要对原先的肿瘤区域进行再次切除(二次手术切除)。之后,还会使用结核疫苗——卡介苗(BCG)或诸如丝裂霉素C、表柔比星和吉西他滨的化疗药物进行膀胱内治疗。由于这类病变具有一定的进展概率,所以建议在初次治疗后密切随访。
1.2尿路上皮乳头状瘤/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此类型也包括多种分型,如下:
(1)低度恶性潜能的尿路上皮乳头状瘤(PUNLMP)
恶性潜能未定的尿路上皮增生目前被认为是乳头状尿路上皮癌的前驱病变。低度恶性潜能的尿路上皮乳头状瘤具有较高的复发率,约为30-40%,进展为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的几率也较高(29%),但继续进展为浸润性疾病并最终造成死亡的可能性也非常小(什么是恶性潜能?)。。这类病变没有被冠以“癌”之称,在切除后也不需要进行膀胱内化疗,但是仍然需要在治疗后进行密切随访。
(2)内翻性尿路上皮乳头状瘤
内翻性乳头状瘤为良性肿瘤,属于较为罕见的膀胱肿瘤,它在尿路上皮肿瘤中的占比小于1%,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6:1。这类病变大多数为良性病程,也不易于复发,复发率<2%。
1.3 尿路上皮原位癌
尿路上皮原位癌是指具有非乳头状结构的非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什么是原位癌?)。它分化较差,发生进展(肌层浸润)、复发的概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占尿路上皮肿瘤的1-3%。原位癌在诊断性电切后建议辅以卡介苗(BCG)进行膀胱内灌注作为后续治疗。是否需要根治性切除请咨询主诊医生。
1.4 尿路上皮异形增生/尿路上皮不典型增生
尿路上皮异形增生被定义为细胞结构存在异常,但这种异常又没法被归入尿路上皮原位癌,它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指一类具有癌变倾向,但不一定都会变癌的非癌良性病变。目前对于这种病变的描述和研究甚少,不同病理医生间诊断的可重复性差,这种病变与随后发生原位癌的相关性并不十分清楚。所以目前对于这类病变仍然需要进行定期随访,警惕其发展成为原位癌。
1.5 恶性潜能未定/不确定恶性潜能的尿路上皮增生
这是在2016年的WHO泌尿系统肿瘤分类中新加入的一类病变。这类病变主要发生在先前存在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患者,或存在于靠近乳头状病变的周围膀胱黏膜中,这些病变便可能在初次治疗后的膀胱镜复查中被发现。目前对于这一类病变的研究尚少,所以对于这类病变仍然建议遵医嘱定期随访膀胱镜。
二、浸润性尿路上皮癌(invasive urothelial carcinoma)
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特征为癌细胞侵入了膀胱更深层的组织中(浸润又是什么意思?)。所以如果病理报告中出现了“浸润性”这一字眼,那您要小心了。
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治疗方式主要是通过膀胱镜进行的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加或不加膀胱内治疗(膀胱内化疗或膀胱内卡介苗治疗),以及切除整个膀胱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然而,如果病理报告中出现了“肌层浸润”或“侵及肌层”等描述,说明癌细胞已经侵入了膀胱的肌肉组织,那么经尿道切除术可能不能充分切除肿瘤。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考虑进行更积极的治疗,如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这一类型下,WHO分类还确认了几种不同的组织学亚型,包括了鳞状分化、腺样分化、巢状变异型、微囊变异、微乳头状变异、肉瘤样、透明细胞等。这些组织学亚型对疾病预后的影响较小,但是,其中一些亚型含有可用于靶向治疗的基因变异,另一些亚型具有较强的侵袭性从而更容易发生转移。限于篇幅,这些亚型之间的区别就不在此继续展开了。
结语
除了上述这些较为常见的病理类型,膀胱原发肿瘤还包括:鳞状细胞肿瘤、脐尿管癌、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由于这些病理类型相对少见,也就不在此一一介绍。病理报告就像一张说明书,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了解自己的病理诊断有助于充分认识自身所患的疾病,更好地配合治疗。最后,也请各位读者妥善保存好自己的病理诊断报告,在每次就诊过程中都能够主动拿出这份“说明书”。
本文是张高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