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海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学术前沿

复杂肝母细胞瘤的手术策略

发表者:陈兴海 人已读

肝母细胞瘤是小儿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好发于婴幼儿期,起源于胚胎早期的未成熟的肝母细胞,具有多潜能性特征。此病发病隐匿,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容易被家长忽略,常为家长无意间发现上腹部肿块才就诊,发现时往往肿瘤已十分巨大。因此,家长平时要多注意对孩子进行观察,尤其腹部经常被衣服所覆盖,不易发觉,或者体检时可考虑行腹部超声检查,对腹腔内脏器常规探查,以利发现早期病变。

大部分肝母细胞瘤发现时体积较为巨大,直接手术切除难度大,风险高,也容易产生并发症,治疗上往往先进行数次药物化疗,化疗后肿瘤体积缩小,质地有所固缩,更加利于术中的操作以及减少术中出血。

1.jpg

化疗前

2.jpg

化疗后。化疗前后对比可见化疗后肿瘤体积明显缩小,肝内转移灶也消失了

肝母细胞瘤一般长在肝脏一侧,常规行患侧的规则半肝切除或三叶切除,这种规则的肝切除为常规手术,制定手术方案及术中操作难度不大。

3.JPG

肿瘤位于肝右叶,行右半肝切除术

4.JPG

肿瘤位于肝右叶及左内叶,行右三叶切除术

但对于一些位置较为特殊的情况,即便经过化疗,手术难度仍然很高,我科收治的大部分患儿均为此类情况,例如一些肿瘤长在第一或第二肝门上,压迫重要的血管、胆管,术中就需要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住这些重要的血管,尤其常见的是很大一部分肿瘤长在肝脏中间的情况,肿瘤两边都存在正常的肝组织,尤其是肿瘤体积巨大的情况下,两边存在的正常肝组织体积都不大,若行半肝的规则切除,势必会丢失一大部分的正常肝组织,导致残留肝脏体积过小,术后存在肝脏功能衰竭的风险,这时候往往需要施行肝中叶的切除,将肝脏中间的肿瘤“挖出”,保留两侧的正常肝组织。

5.JPG

肝中叶肿瘤拟切除线

6.JPG

肝中叶肿瘤拟切除线

这种手术难度较大,风险较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手术方案的制定,对于一个肝中叶的肿瘤是否需要冒着风险行肝中叶切除,还是可以舍弃一边正常的肝组织行稳妥的半肝规则切除,主要取决于肿瘤具体的部位、大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以及残余肝脏的体积,如果肿瘤一侧的正常肝组织较小,另一侧的残肝体积完全可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可以考虑行该侧的半肝切除;若肿瘤体积较大,单纯保留一侧则残余肝脏体积过小,这时需要评估两侧的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在保证两侧的供血血管和回流血管完好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实施肝中叶切除。

第二,肝中叶切除与规则的半肝切除相比,肿瘤的剥离面较大,瘤床面积明显增大,这就造成了术中的操作风险及术后创面渗血及胆瘘的风险明显增加。

第三,施行肝中叶切除的肿瘤,体积往往较为巨大,对于血管的处理难度明显增加,半肝切除对于血管往往以离断为主,将供血的门脉分支及回流的肝静脉离断即可;但肝中叶切除需要保留血管,由于肿瘤体积较大,明显挤压周围血管,操作中需要将血管自肿瘤表面剥离保留,操作难度大,血管损伤的风险也相应升高。

第四,同剥离血管一样,胆管在Glisson系统中与门脉伴行,在剥离过程中也容易损伤导致胆瘘的发生。

对于血管的处理,肝中叶切除同处理侵犯第一或第二肝门的肿瘤类似,由于肝母细胞瘤一般在肿瘤表面都存在包膜,肿瘤在包膜内呈膨胀性生长,对于周围的血管以压迫为主,很少包裹侵犯,因此,对于这样的血管往往能够完整的剥离保留,对于门脉系统,尽量将Glisson系统完整的与肿瘤剥离,剥离后往往可以见到Glisson鞘表面广泛的渗血,压迫或轻微的电凝后渗血比较容易控制。对于肝静脉,由于静脉壁菲薄,加之肿瘤的长期压迫,剥离过程中容易造成静脉的损伤,损伤后需要用小针细线精心修补,重建静脉的完整性。

对于胆瘘的处理,一方面在剥离过程中精细操作,尽量避免损伤,切除后反复仔细检查,对于存在的胆瘘进行修补;另一方面,我科在切除肝肿瘤时常规保留胆囊,对于一些不易修补的胆瘘,可将胆囊上提,与胆瘘处直接吻合,对于多处胆瘘的情况,也可以同时做多处吻合以减少术后胆瘘的发生。

7.JPG

例1:肝中叶切除CT

8.JPG

例1:肝中叶切除术中照片

9.JPG

例2:肝中叶切除CT

10.JPG

例2:肝中叶切除术中照片

11.JPG

例3:肝中叶切除CT

12.JPG

例3:肝中叶切除术中照片


本文是陈兴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