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彭林 人已读
随着科技/检查手段的发展,大众健康意识的提高,特别是MRI(磁共振)的普及,脊髓空洞的发现率逐渐增加,来我院诊治的患者逐年增多,脊髓空洞越来越被重视。作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积累,结合国际新近专家共识,就脊髓空洞诊治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解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脊髓空洞要不要治疗?
是否治疗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偶然发现的孤立性脊髓空洞(没有找到明确病因),如果没有对应的症状或/和体征(换言之一定要有可以匹配的症状/体征),空洞不大(主要看横径)可以严密观察,定期检查随访。(2)而合并颅颈交界区畸形(颅底凹陷、寰枕融合、寰枢椎脱位、斜坡短小或后颅窝狭小等)、小脑扁桃体下疝、脊髓拴系综合征、肿瘤或局部压迫(例如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脊髓空洞,需要治疗,以避免空洞进展加重脊髓损害。(3)创伤导致的脊髓空洞因为手术效果有限,是否治疗看情况决定。(4)至于因缺血坏死、出血或炎症引起的脊髓软化,手术治疗效果不佳,一般不建议手术治疗。(5)因脑积水、颅内囊肿、狭颅症、颅内静脉高压或颅脑肿瘤等导致暂时性小脑扁桃体下移,如果伴随脊髓空洞,不建议直接处理下移小脑扁桃体或脊髓空洞。
2.脊髓空洞如何治疗?主要有对因和对症治疗2大类。(1)对因治疗:简单来说就是解除病因,消除脊髓空洞形成的原因。具体来讲主要包括:矫正颅颈交界部畸形并同期内固定植骨融合稳定头颈部、扩大颅后窝容积;切除肿瘤或突出椎间盘解除局部压迫,酌情疏通脊髓空洞;消除引起颅高压的因素,促使下移小脑扁桃体回缩和脊髓空洞缩小;松解脊髓拴系、剪断脊髓终丝,缓解脊髓牵张。(2)对症处理:各种手段直接或间接缩小或消除脊髓空洞,并尽可能缓解症状或/和体征。目前用得较多的方式有:枕骨大孔区减压,解除局部蛛网膜下腔梗阻,通畅脑脊液循环;是否要打开硬脑(脊)膜?尤其是要不要探查蛛网膜下腔存在较多争议,需要医生仔细分析判断。空洞分流(分流到胸腔、腹腔或蛛网膜下腔等)仍然被保留,作为“最后一招”仅仅在其它术式无效或无法采用时做不得已的选择。
3.何时治疗好(手术时机)?(1)尽早手术:对于病因明确、症状或/和体征明显的患者,建议积极手术治疗以阻止空洞进展,延缓或阻止脊髓损害加重。特别是儿童患者,建议早期预防性手术以避免脊髓损害发展。(2)严密观察和择期手术:偶然发现,空洞小,症状/体征不明显或缺少对应症状/体征者,可以密切观察,定期MRI检查随访;假如发现其空洞扩大、症状/体征进展,则择期手术治疗。这种情况特别适用于孤立性脊髓空洞,有的人观察多年空洞无变化,一直没有关联症状或体征。个人经验和文献报道,偶然有个别的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脊髓空洞者,多年后脊髓空洞自发性缩小或消失。
4.脊髓空洞的疗效如何(预后与复发)?从本亚专科研究结果和文献报道看,多数患者(约80%或以上)术后脊髓空洞会逐渐缩小,但不一定能消失。虽然空洞缩小,症状可能会减轻,然而麻木和疼痛可能长期困扰患者,萎缩的肌肉难以复原,术后需要长期的功能康复锻炼和药物辅助治疗。少数患者术后脊髓空洞无明显变化,其原因复杂。长期随访结果来看,脊髓空洞有一定的复发率,且随访时间越长复发率越高,因此要定期MRI和临床随访。复发的原因多半是枕骨大孔区蛛网膜下腔再次梗阻,可能与术后局部无菌性炎症等有关。
5.复发了怎么办?一般来讲判断手术是否有效要观察1-2年,对于复发患者需要仔细分析引起复发的原因,讨论寻找对因或对症处理的方法。根据文献报道,枕骨大孔区减压越彻底效果越好越持久,换言之,打开硬脑(脊)膜、探查蛛网膜下腔、缩减小脑扁桃体和开放第四脑室出口效果最佳,但是并发症也最多最重,所以,采取何种术式就需要医生仔细斟酌,综合考虑性价比。
6.有什么新的治疗方法吗?近年来医生们在不断尝试腔镜下微创手术减压,适用于儿童患者的枕骨大孔区减压,脊髓终丝切断等手术,取得一定的效果,需要继续探索和大宗病例分析总结提高。对于术后功能康复训练也有一些新的进展,例如人工智能帮助训练四肢肌力等。
总之,脊髓空洞看似简单、实则很复杂。诊治还是交给专科、特别是亚专科医生好。
主要参考文献:
1.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iari malformation and syringomyelia in adults: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document.Neurological Sciences (2022) 43:1327–1342.
2.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1 in children:the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Document.Neurological Sciences (2022) 43:1311–1326.
3.Syringomyelia: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Flint G. Pract Neurol 2021;21:403–411.
本文是彭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2-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