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小乳头状癌长期观察随访期间会发生哪些变化?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一个重磅研究结果,该研究来自日本Kuma医院的宫内昭医生。Kuma医院是位于日本神户的一所甲状腺专科医院。在世界范围内,Kuma医院甲状腺肿瘤中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都是首屈一指的。宫内昭则是来自这家医院的一位技术精湛、德高望重的医学大家。大名鼎鼎的甲状腺微小癌不开刀手术而改为观察随访的策略就是他们最早提出来并进入临床实验的。而美国甲状腺癌协会早在2015年就把甲状腺微小癌的观察随访正式写入指南,就是高度认同并采纳了宫内昭团队的研究结果。
在美国的内分泌外科医生年会上,宫内昭汇报了来自Kuma医院的关于甲状腺微小癌病人长期随访的最新数据。这一最新结果再次刷新了美国及世界同行么对微小乳头状癌的认识。事实胜于雄辩,带大家一起看下这个再次颠覆美国同行认知的研究结果。
宫内昭医生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就率先开展了微小癌的“观察随访”临床实验。此次汇报结果中病人入组时间均在2000-2004年间。截止到汇报时,所有入组病人平均随访时间都在10年以上。
随访结果如下:随访期间肿瘤呈现增长较快表现的占3%。轻度增长的占22%。肿瘤没任何变化的占57%。肿瘤自行发生萎缩的占17%。无任何病人因甲状腺癌导致死亡。唯一一例死亡病例为随访期间并发胰腺癌。
给大家简单总结一下上面这串数子。总的来讲绝大多数(74%)微小癌在长时间随访期间没有任何变化。出现肿瘤快速增长的仅占3%。因此,需要中转手术的只占极少数,且推迟进行的手术完全不影响整体治疗效果。此外,最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约17%的肿瘤竟然出现自发的萎缩。会上,美国同行们纷纷对这一研究结果表示祝贺,同时也不约而同的请教宫内昭医生:为什么甲状腺微小癌会自行萎缩?这个表现完全不同于人们对恶性肿瘤的常规认知。宫内昭医生则表示:他也不清楚具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但是相当部分的微小癌(17%)确确实实的出现了自行停止增长的表现,并开始了瘤体的萎缩。
一般来讲,恶性肿瘤需要至少增长到1000g才会导致病人的死亡。按照甲状腺微小癌的大小及生长速度来计算,也许要上百年肿瘤才可能会增长到致命的程度……而且,竟然还有接近20%的肿瘤会出现自发萎缩。说到这儿大家或许应该明白了,为什么国际上大批医生及学者均呼吁:应避免甲状腺微小癌的过度手术治疗。
在门诊中,笔者越发的感受到随着对微小癌生物学特性理解的不断加深,很多病人已经能逐步脱离对“癌”的过度恐慌,进而能正视甲状腺微小癌。相比以前的上来就要求手术切除,越来越多的微小癌病人要求选择射频消融等微创手段治疗肿瘤。
其实手术也好,消融也罢,一切治疗手段的终极目的都应该是让病人最大程度的获益。但国内目前的现实情况依然是:大量的微小癌病人被建议去切除腺体……。背后的原因笔者不做过多展开。
在上面的研究中,宫内昭医生举了一个例子:他的一个老年甲状腺癌病人,手术后逐渐出现了肺转移。但是经过仔细评估,他既不建议病人做碘-131放疗、也不做靶向治疗,只是观察随访而已。原因是病人状况很好,无任何不适。而经评估肺转移灶如果要长到致命的程度至少还需几十年。考虑到碘-131及靶向治疗的巨大副作用,宫内昭非常自信的建议病人不去理会肺转移灶,安心的与癌共存。试想如果这个病人是在国内就诊,估计上述各种治疗手段早就被招呼上了……。
环顾国内微小癌的治疗现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好在我们已经起步了。通过密切观察随访及射频消融治疗,笔者已经帮助很多微小癌病人在治疗肿瘤的同时保留住了腺体,同时保留住的当然还有病人无价的生活质量。
本文是向大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