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晓龙
副主任医师
上海长征医院
脊柱外科
理论创新一:后凸指数(kyphyosis index, KI)
236人已读
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 (adolescent idiopathic cervical kyphosis) 即青少年不明原因性颈椎后凸畸形, 是其中一种较独特的后凸类型,临床上并不少见。我们认为:颈后肌肉无力在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颈椎曲度指数 (Curvalure Index,CI 或 Ishihara index)由日本学者 Ishihara 最先提出,颈椎曲度指数是评价颈椎的整体曲度,其在评价颈椎前凸序列时有较大的临床意义。文献中较多采用CI来评价颈椎序列,然而,我们发现 CI 在评价畸形的严重程度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我们提出一种新的指标:后凸指数(kyphyosis index, KI)。

CI测量方法

KI的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
我们对41例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发现:
- 后凸范围仅累及部分颈椎节段,以C2-5多见
- 后凸顶点位于椎体的后上缘,以C4多见
- 后凸节段的KI可准确地反映后凸畸形的严重程度
KI的临床意义:
- CI 评价的是颈椎的整体曲度,即后凸节段与非后凸节段代偿的总体效应。 由于仅对整体序列进行评价,而缺乏对后凸节段的单独评价
- KI 优点在于:由于剔除非后凸节段的影响,该评价指标更直接的反应了后凸畸形的严重程度
- 通过比较术前、术后的 KI,可以更明确地了解手术的矫形效果
- 将 CI、KI 联合运用,既对整体曲度做评价,又对后凸局部做评价,颈椎序列评价方法则更加完善合理

KI测量可以发现后凸定点,此处是手术减压及矫形的核心位置

本文是沈晓龙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