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时雪梅 人已读
随着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人们的户外活动明显增加,很多儿童喜欢到野外、田间、草地、动物园等处游玩,蜱虫叮咬便时有发生。问题来了,您认识蜱虫吗?您知道蜱虫叮咬有什么危害吗?蜱虫叮咬后又应该如何处理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认识一下蜱虫。
一、蜱虫是什么
蜱虫,俗称草爬子,属蛛形纲蜱螨亚纲寄螨总目蜱目。我国已描述定名的蜱类有 2 科 9 属 124 种,又分为硬蜱科、软蜱科和纳蜱科。蜱虫一生分为卵、幼虫、若虫、成虫四个时期,幼虫、若虫、雌雄成虫都吸血。宿主包括陆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有些种类侵袭人体。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数天。软蜱多栖息于家畜的圈舍、野生动物的洞穴、鸟巢及人房的缝隙中,多在夜间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到1小时。
其中若蜱和成蜱有4对足,而幼蜱只有3对足,每足6节。蜱虫个体偏小,全身可分为颚体和躯体。不吸血时芝麻粒大小,背腹扁平,饱血时体积可增至原体形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蜱虫大部分时间孳生在植被或动物巢穴中,只有吸血时才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可在动物的脖子下、四腿内侧,有时还会聚集成群,且不易剔除。野外蜱虫则多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或山地泥土中。
硬蜱
颚体也称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到,由颚基、螯肢、口下板及须肢组成。颚基与躯体的前端相连接,是一个界限分明的骨化区,呈六角形、矩形或方形;雌蜱的颚基背面有1对孔区,有感觉及分泌体液帮助产卵的功能。螯肢1对,从颚基背面中央伸出,是重要的刺割器。口下板1块,位于螯肢腹面,与螯肢合拢时形成口腔。
口下板腹面有倒齿,为吸血时固定于宿主皮肤内的附着器官。螯肢的两侧为须肢,由4节组成,第4节短小,嵌出于第3节端部腹面小凹陷内。躯体呈袋状,大多褐色,两侧对称。雄蜱盾板几乎覆盖着整个背面,雌蜱的盾板则仅占体背前部的一部分,
软蜱
颚体在躯体腹面,从背面看不见。颚基背面无孔区。躯体背面无盾板,体表多呈颗粒状小疣,或具皱纹、盘状凹陷。
二、蜱虫带来的危害
蜱虫能在宿主体表大量吸血,号称“吸血鬼”, 体积可膨胀到吸血前的几十倍。蜱虫在吸血过程中,还会从唾液腺中分泌毒素,并注射到宿主体内,造成动物瘫痪和人面部肌肉功能丧失,也可引起人的红肉过敏症。除此之外,蜱虫也可通过吸血将储存于体内的多种病原体输送到宿主体内,引发疾病,包括立克次体病、埃立克次体病、无形体病、螺旋体病等细菌病,泰勒虫病和巴贝西虫等原虫病,以及森林脑炎、克里米亚-刚果热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病毒病。
三、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蜱虫大部分时间孳生于植被,夏、秋季,特别是 5—10月份是蜱虫的活跃期,因此儿童在野外游玩时,一定要注意避免被蜱虫叮咬。在植被上行走时,通常应穿着浅色连体衣,戴有帽檐的护脖帽,戴手套,扎紧袖口,裤脚束紧入袜,穿防水靴,皮肤尽量不要外露,如果有暴露部位,要涂抹驱蚊剂等。
四、蜱虫叮咬后的处理
蜱虫经常附着在人类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和脚踝下方等薄嫩及隐蔽部位。一旦发现蜱虫叮咬现象,不可强行拔除,因蜱头钻入皮肤内时头有倒钩,会越拉越紧,容易将蜱头断于皮肤内引发感染,甚至传播疾病。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酒精涂抹在蜱虫身上。如果临时找不到酒精,可以选用一些乙醚或者松节油涂抹在蜱虫的头部。也可以在蜱虫旁边点燃蚊香,在把蜱虫麻醉之后让蜱虫松口,然后对伤口进行处理。也可以用液体的石蜡和甘油、凡士林,涂抹在蜱虫的头部,让蜱虫窒息或者头部放松死亡,还可以在伤口的周边使用利多卡因,等待几分钟之后,用镊子夹住蜱虫的头部,轻缓地将蜱虫拔出来。不能生拉硬拽,以免对皮肤造成损伤,导致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之内,防止蜱虫因外界强烈刺激后分泌毒素或经唾液排出病原体。
蜱虫移除后,要对伤口消毒,消毒剂可以用碘伏、酒精或双氧水,同时要保存好蜱虫标本,以备就医时检查用。在做好清洁和消毒的情况下,1 周内一般伤口可以自愈; 但若1 周内有发热、皮疹和头晕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因此,越早发现蜱虫并拔出,则罹患蜱媒病的风险就越低。建议每次野外作业或游玩后,应及时检查和淋浴,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蜱媒病发生的风险。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是时雪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2-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