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便秘不容小觑,一老不好怎么办?

发表者:李时 人已读

一个3岁男孩在妈妈的带领下推门走进了诊室。妈妈手上拿着一个塑料文件袋,里面装着不少纸张,估计是以往看病的资料。患儿妈妈一边说着病史,一边拿出资料来。

患儿一年来,出现便秘,症状越来越重,从开始的3~4天解一次大便,到一周多都不能解一次,也看过了多位医生。

开始以为是功能性便秘,给予饮食管理如多食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多饮水,训练孩子定时解大便等等,效果不显著,配以药物如乳果糖等服用,症状依然改善不明显。

后至省级三甲儿童医院消化科就诊,进行了一系列相关检查如直肠压力测定、灌肠显影等等排除了先天性巨结肠、结肠冗长症等疾病后,给予口服些药物,便秘依然没有好转。

那么这孩子便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有人会说拉“粑粑”谁不会啊?刚出生的新生儿就会了,不用教。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拉“粑粑”困难的孩子,许多孩子和家长还真不太会拉“粑粑”呢。

早先在门诊就遇到个例子。

一个6岁左右的男孩子,捂着肚子,弯着腰,表情痛苦地走进诊室,孩子奶奶和父亲陪诊。

经询问病史,孩子腹痛呈阵发性绞痛,已在私人医院输过抗生素和补液了,没好转遂来就诊,无发热,无呕吐,2天未解大便,腹部检查左下腹可触及块状物,考虑可能是因为大便没解引发腹痛,建议家长先带孩子上厕所。人体排便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反射动作,它包括不受意识支配的低级反射和受意识支配的高级反射活动。

排便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直肠在正常情况下是空虚的,粪便内容物通过周期性的团块运动在大肠内推进,粪便通过不自主的蠕动进入直肠,如容积达150~200ml,直肠腔内压力升至7.3kPa时,可刺激直肠壁内感受器及其附近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冲动传入腰骶部脊髓内的低级排便中枢,同时上传至大脑皮层的额上回和前扣带回,大脑皮层意识到排便的需要而产生便意(真性便意)。

如环境许可,大脑皮层发出冲动使排便中枢兴奋增强,产生排便反射,使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括约肌舒张,同时还须有意识地先行深吸气,声门关闭,增加胸腔压力,隔肌自然下降,同时腹肌收缩,这样不断增大的腹腔内压促进粪便排出体外了。

与“真性便意”相对应的是“假性便意”,即由外来因素施加于直肠壁压力所引起的假性排便感,如直肠肿瘤、前列腺肿瘤、膀胱结石(或分娩儿头压迫)等因素刺激直肠所产生的便意感都属于假性便意。

如环境不允许,则由腹下神经和阴部神经传出冲动,随意收缩肛管外括约肌,制止粪便排出(外括约肌的紧缩力比内括约肌大30%~60%,因而能制止粪便由肛门排出),这可拮抗排便反射,经过一段时间,直肠内粪便又返回到乙状结肠或降结肠,这种结肠逆蠕动是一种保护性抑制,但也会产生绞痛。

如果经常抑制便意,则会使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逐渐失去其敏感性,对排粪感失灵,加之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被过多的吸收而变干硬,产生排便困难,这是引起便秘的原因之一

引起儿童便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可以由肠道本身疾病、全身性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引起。一般来说有功能性、器质性、药物性等病因。

(1)功能性便秘:如行为因素、饮食因素等均可致便秘[2]。依据结肠传输时间、肛门直肠测压、排粪造影等检查手段,可将功能性便秘细分为正常传输型便秘、慢传输型便秘、排便障碍型便秘、混合型便秘等。

(2)药物性便秘:有些药物可导致患者出现便秘,如抗组胺药物苯海拉明;解痉药双环胺;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阿米替林;镇痛药如吗啡、布洛芬;抗惊厥药卡马西平;其他如麻黄碱、特布他林、硫酸亚铁等等。

(3)器质性疾病:

机械性梗阻如场内或肠外包块,直肠重复畸形,前置肛门等;

代谢性疾病如甲减、低钾血症、高钙血症、低镁血症、糖尿病等;

肠神经病变如先天性巨结肠、慢性假性肠梗阻等;

肛门直肠疾病如肛裂、肛门狭窄等;

肌病如淀粉样变性、硬皮病、皮肌炎、肌营养不良等;

神经病变如脊髓损伤、脑血管疾病、截瘫等。

便秘的原因很多,家长们一定不能忽视,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本文是李时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2-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