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罗荣奎 人已读
胃镜病理报告中经常会出现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字眼。那么萎缩性胃炎和肠化到底严不严重?
我们先来说定义,萎缩性胃炎,是胃固有腺体的减少,又分为化生性萎缩和非化生性萎缩,临床中以前者多见。肠化,又称为肠上皮化生,主要判断依据是胃上皮内出现杯状细胞,是一种反应性的非肿瘤性病变。现在的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通常合并肠化生,少数病例会伴有上皮内瘤变,经过长期的演变,少数病理会进展为恶性。
病理医生是怎么评价萎缩和肠化的,根据共识推荐,目前主要用新悉尼系统进行分级(如下2图)。
新悉尼系统直观模拟评分法 Am J Surg Pathol. 1996
2017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引用的评分法
大多数胃炎没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消化不良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与胃炎的分级无关,有的人会表现为上腹痛、腹胀、餐后饱胀感和早饱感。这也提醒我们要治未病,争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规律的体检。
会有个别的患者朋友提问肠化分型并提出肠化分型的需求。2017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指出肠化生范围和肠化生亚型对预测胃癌发生危险性均有一定的价值,AB-PAS和HID-AB黏液染色能区分肠化生亚型。有研究认为肠化范围越广,发生胃癌因素越高,也有文献提出不完全型肠化与胃癌发生更加密切。病理学的肠化分型依据是:AB/HID 和AB/PAS肠化分型--棕黑色染色为硫酸性粘液 ,即大肠型化生 ( B型 ),呈蓝色为唾液酸性粘液 ,即小肠型化生 ( A型 )。结合形态分为 4型。( 1)完全型小肠化生 ( IA 型 )。( 2)不完全型小肠化生 (Ⅱ A 型 )。 ( 3)完全型大肠化生 ( IB型 )。( 4)不完全型大肠化生 (Ⅱ B 型 )。前面提到,肠化,是一种化生性病变而非肿瘤性病变,从病理检查的可操作性和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肠化分型与胃癌的关系仍然存在争议,本人持保留态度。
? 现在的共识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于幽门螺杆菌(HP,H.pylori)、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一般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呈正相关。而作为我们老百姓,需要注意的和记住的是:反复持续的HP感染,吸烟,长期饮酒,缺乏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常吃霉变、腌制、烧烤和油炸的食物,食盐过量和有胃癌家族史,这些都是萎缩性胃炎或加重萎缩性胃炎的高危因素。如果您的报告提示了萎缩和肠化,并且您有如上的高危因素,那应该尽量改掉可避免的因素,如及时就医根除HP,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戒烟戒酒等。根据共识推荐,如果报告中有中-重度萎缩性胃炎合并肠化的的患者,共识推荐1年随访一次胃镜。如果报告中仅仅显示轻度的肠化而无萎缩,那么则不用担心,酌情规律体检即可。
以上仅仅是个人科普的意见,不做医嘱处理的根据。如您有问题,可在线上线下咨询我。
本文参考文献:
本文是罗荣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2-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