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刘全达 人已读
概要:
1. GA常见于50岁以上的成年人;
2. 发病机制不明确;
3. GA多经病理学发现(1-9%的胆囊切除术),常无症状;
4. 超过50%的GA病例存在胆囊结石;
5. 超声检查是诊断GA的一线影像学方法;
6. 如怀疑胆胰管合流异常(ABPJ),则有必要做MRI(MRCP)明确;
7. 确诊的单纯无症状性GA,无需手术;
8. 胆囊切除术适用于症状性的或合并ABPJ的GA患者;
9. 如果诊断是偶然切除标本的病理,不需要额外的治疗;
10. 诊断不确定者,是胆囊切除术适应证,用以排除胆囊癌。
胆囊腺肌症(gallbladder adenomyomatosis,GA)是一种常见的非炎症性、非肿瘤性的良性胆囊疾病。大多数临床医生对其知之甚少。发病原因不明。其术语也持续更新,1960年以前使用的多个术语(增生性腺肌症、腺肌瘤、腺纤维肌瘤、囊性胆囊炎、增生性腺性胆囊炎、壁内憩室病、错构瘤等),被Jutras简化将其定义为一种退行性和增生性胆囊疾病。现在保留单项术语“腺肌症”,与不常用的腺肌瘤同义。
一、胆囊腺肌症的病理及发病机制
胆囊腺肌症是一种在胆囊切除标本中的发现率为1-9%。其病理特征是上皮细胞、黏膜及肌肉(平滑肌)增生肥大(图1,2),导致胆囊壁呈整体增厚外观(有时>10mm),并含有囊性黏膜内陷入胆囊壁增厚的肌层间隙,形成罗阿氏窦(Rokitansky-Aschoff Sinus,R-A窦或RAS)——由Rokitansky于1842年和Aschoff 于1905年率先描述,窦内可含有小结石。罗阿氏窦对诊断是必要的,但并非独有;它们也可存在于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然而,在GA病理的RAS特别深,并可能延伸到肌肉层之外。
图1 胆囊腺肌症的病理模式
图2 胆囊腺肌症的病理学切片:存在肌肉增厚和罗阿氏窦(*);o 标记胆囊腔。
胆囊腺肌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以往学者曾认为,胆囊腺肌症是由于胆囊黏膜增生和平滑肌增生导致胆囊壁肥厚,加上胆囊壁的神经纤维异常增生,在胆囊胚芽囊化不全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成。但随着对胆囊腺肌症研究深入,目前认为胆囊腺肌症的形成,可能与远端胆管狭窄或神经源性功能障碍、胚胎期胆囊芽发育不全、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等因素有关。
胆囊腺肌症的诊断主要依靠B超检查。从大体标本及超声表现看,根据累及范围可分为节段型、局限型(基底型)、弥漫型三种(见图3):(1)节段型(>60%),病变位于胆囊颈部和底部之间,它构成了一个真正的胆囊隔膜,将胆囊分隔为两个交通区域;(2)局限型或基底型(30%),病变局限于胆囊底部,在胆囊壁增厚区域可有局部凹陷;(3)弥漫型(<5%),相对少见,整个胆囊壁都增厚。
图3 胆囊腺肌症的分类示意图
二、胆囊腺肌症的流行病学
胆囊腺肌症通常在50-60岁时被诊断,男女比例大致相当。儿童出生第一年报告的病例不到10例。胆囊腺肌症最常是在其他原因(有症状性结石、胆囊炎、息肉等)进行胆囊切除术后的手术标本中偶然发现的。患病率为1%-9%。1963年Bricker和Halpert报告的大宗尸检病例的胆囊腺肌症患病率为7%。
三、胆囊腺肌症的临床表现
各型胆囊腺肌症通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与胆囊结石、胆囊炎极为相似,大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及体征。绝大部分GA患者合并胆囊结石,这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右上腹痛,也有患者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功能紊乱:脂肪食物不耐受,胃肠胀气、恶心、呕吐;少数患者可有黄疸及Murphy征阳性体征,偶见不明原因发热。
四、胆囊腺肌症的癌变风险
1991年Aldridge等报道起源于胆囊腺肌症的胆囊癌病例,并怀疑胆囊腺肌症是癌前病变。进一步也有研究发现,节段型胆囊腺肌症癌变的概率较其他两种类型更高。虽有类似少量文献报道胆囊腺肌症进展为胆囊癌,但目前尚没有强证据证明胆囊腺肌症是胆囊癌的癌前病变。包括从基因检测角度分析,亦未证实胆囊腺肌症是胆囊癌的一种癌前病变。因此,确诊的各个类型胆囊腺肌症是否是癌前病变、患者是否应积极行胆囊切除术以预防癌变,这个问题应该是有相对明确答案了。
但仍需警惕的是,胆囊腺肌症和胆囊癌的危险因素并存的情况,如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肝胆管结石病、胆胰管合流异常(Anomalous biliopancreatic junction, ABPJ)等。这会增加胆囊癌发生风险,也会增加胆囊癌鉴别诊断的难度。
五、胆囊腺肌症的治疗原则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腺肌症的主要方法。一般认为,对有胆绞痛、腹痛等症状、合并胆囊结石、或合并胆胰管合流异常(无论是否合并症状),是行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指征。胆囊腺肌症的诊疗流程见图4。
对怀疑有癌变的术中还需做冰冻病理检查,以确定是否需扩大切除范围。不符合手术指征的确诊患者,建议每6-12个月做1次超声随访。对于不确诊的GA患者,推荐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排除癌变。但对于确诊的胆囊底部的GA随访发现,无论病灶大小如何,都未发现有癌变。
图4 胆囊腺肌症的诊疗流程图。GA 胆囊腺肌症,ABPJ 胆胰管合流异常
参考文献:
1. Golse N, Lewin M, Rode A, et al. Gallbladder adenomyomatosi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Journal of Visceral Surgery, 2017, 154(5):345-353.
2. Aldridge MC, Gruffaz F, Castaing D, Bismuth H. Adenomyomatosis of the gallbladder: A premalignant lesion? Surgery. 1991,109(1):107-110.
3. 卢昊,刘全达.《2017年欧洲多学科联合指南:胆囊息肉管理和随访》摘译.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7, 33(6): 1051-1055.
4. Yu MH, Kim YJ, Park HS, Jung SI. Benign gallbladder diseases: Imaging techniques and tips for differentiating with malignant gallbladder diseases.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20,26(22):2967-2986.
5. Lee KF, Hung EHY, Leung HHW, Lai PBS. A narrative review of gallbladder adenomyomatosis: what we need to know. Ann Transl Med,2020,8(23):1600. doi: 10.21037/atm-20-4897.
6. 李向阳,张燕忠. 胆囊腺肌症的发病机制及其与胆囊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山东医药, 2019, 59(19): 102-104.
7. Riddell ZC, Corallo C, Albazaz R, Foley KG. Gallbladder polyps and adenomyomatosis. Br J Radiol, 2022 Jul 1:20220115. doi: 10.1259/bjr.20220115. Online ahead of print.
本文是刘全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2-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