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云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什么是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发表者:陈燕云 人已读

什么是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眼睛的视网膜有一根主动脉和一根主静脉,将血液输送到您的整个视网膜。当任何原因引起的视网膜血液回流受阻导致了视网膜分支静脉的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回流受阻时,称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 BRVO)。

当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时,血液中的成份和液体会溢出到视网膜中。随后因组织缺氧发生的眼内炎性因子释放、新生血管生长因子产生,都会使视网膜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进一步加剧液体渗漏,黄斑会因液体增加而水肿,从而导致病人的中央视力急剧下降。最终,如果没有恢复血液循环,视网膜持续处于缺血、缺氧的状态,炎性因素及缺血因素持续加剧,不断产生的新生血管生长因子将导致异常的新生血管产生,可以发生玻璃体积血,甚至新生血管青光眼。如发生玻璃体积血,病人的视力将快速下降,甚至降到光感或者手动,大量的玻璃体积血可能使部分病人出现视网膜脱离。如发生新生血管青光眼,最终可能导致失明。

BRVO-1.jpeg

右眼颞上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可以看到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视网膜沿血管走行分布的火焰状出血、棉絮斑,黄斑区水肿、出血。(图片来自网络)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症状是什么?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BRVO) 最常见的症状是一只眼睛的部分或全部视力丧失或视力模糊。它可能会突然发生,或者在几个小时?几天内变得更糟。有时,您可能会突然失去所有视力,视力下降到光感。

您可能会发现眼前出现漂浮物。此外,您的视野中可能会有黑点、线条或曲线。这些是从视网膜血管渗入玻璃体的微小血块产生的阴影。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高危因素是什么?

*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BRVO) 通常发生在 50 岁及以上的人群中。

* 有以下健康问题的人患 BRVO 的风险更大:

(1)高血压

(2)高血脂

(3)糖尿病

(4)青光眼

(5)动脉硬化(颈动脉斑块)

* 为了降低 BRVO 的风险,建议您注意以下几方面:

(1)低脂饮食

(2)定期锻炼

(3)保持理想体重

(4)不要吸烟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如何诊断?

您的眼科医生会用散瞳眼药水扩大您的瞳孔并检查您的视网膜,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散瞳查眼底”。医生当面进行散瞳查眼底非常重要。

医生还会给您做“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 ”的检查,以评估黄斑水肿的严重程度。

截屏2022-06-26 下午11.08.13.png

上图:右眼颞上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下图:黄斑囊样水肿、黄斑下视网膜积液;(图片来自网络)

此外,医生还可能会给您开一项称为“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的检查。进行这项检查之前,您的手臂静脉中需要注入一种黄色染料(称为荧光素)。当染料穿过您的视网膜血管时,一个特殊的相机会拍摄您的视网膜照片。这项检查可以明确您的眼底是否有任何视网膜血管被阻塞。

BRVO-3.jpeg

右眼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医生还会建议您去看内科医生,进行内科会诊,详细检查可能会导致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全身高危因素。

40 岁以下患有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BRVO) 的人可能会接受其他检查,以寻找其血液高凝或血流淤滞的原因。比如,是否有动脉炎症,女性是否口服可能引起血液高凝的药物(比如避孕药、治疗黄褐斑的氨甲环酸),等等。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如何治疗?

对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BRVO),视力通常会因黄斑水肿而急剧下降。早期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减轻黄斑水肿。

您的眼科医生会选择在眼内注射药物来治疗BRVO引起的黄斑水肿。目前的药物主要有2类,一类为抗新生血管生长因子药物(称为“抗 VEGF”药物),另一类为长效激素缓释剂(比如Ozurdex)。您的医生会根据您的病情选择眼内注射哪一类药物。需要注意的是:眼内注射需要反复多次进行治疗,对于抗VEGF药物,通常需要头3个月每月1针的注射,后续您的医生会根据黄斑水肿情况再决定是否追加眼内注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为慢性疾病,眼内注射需要多次注射,需要1年- 2年的随访观察才能使治疗效果持续。

截屏2022-06-26 下午11.05.11.png

玻璃体腔注药术。(图片来自网络)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远期治疗的目的是减少可能的眼部并发症。您的眼科医生可能会根据您的FFA造影结果,决定是否进行局部视网膜激光治疗。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为慢性疾病,虽然大多数人经过治疗视力能有所改善,但有些人不会有任何改善,及时的治疗是为了避免远期发生严重的眼部并发症,比如新生血管青光眼。


参考文献:

https://www.aao.org/eye-health/diseases/what-is-branch-retinal-vein-occlusion


本文是陈燕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2-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