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者日记-肚里藏炸弹的病人(1)
下午的门诊大厅很清静,就诊人不多,偌大的屋子空荡荡的。赶上寒流来袭,许多约好的病人没有来。候诊的人也不时裹紧身上的冬衣,不放走一丝热气。正准备呼叫最后一个患者,诊室门恰好开了。转眼间,挤进个彪形大汉,首先映入眼的是一个让人难忘的硕大啤酒肚。饱满的肚子随着汉子的活动一晃一晃,渴望从腰带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汉子头顶整齐的平寸,脑门闪着油光,短粗的脖子,披着不合时令的厚羽绒,走在街上任谁都不会认错。甫一开口,熟悉的东北普通话飘了过来。“郭老师,我是专程大老远看你号的。”大汉顿顿继续说,“我肚里长个瘤儿,我们那边大夫说做不了,推荐你做。”看着眼前的壮汉,心里充满了疑惑。自从铁岭成为大城市后,全国人民都知道东北老乡会说话。不管真假,心里还是有那么点虚荣,欣然接受了他的恭维。话间,大汉麻溜儿拎出一个卷的不能再卷的CT,推了过来。挂起片子,我不由倒吸一口冷气。荧光灯下,清晰显示着一个鸭蛋大的肿瘤,稳稳卡在胰腺和周围血管的怀里。肿瘤两侧的肠系膜上动、静脉就像大江遇到小洲,从中劈开,伏在肿瘤左右静静趟过。这怎么切,太危险了?思索中,大汉还在一旁喋喋不休的讲,”我打听了,就你能做……”当然,我不能让他看出我的无措。先去做检查,我再想想。

医学术语是一门很专业的“黑话”,平时医生在书写病例、汇报病史都会说的非常专业,利于医生间的交流。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则可能完全听不懂,或者有歧义。为方便医患交流,当描述一件东西大小时,医生常以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来类比,例如鹌鹑蛋、鸡蛋、鸭蛋等,通俗易懂。之所以选择吃,不是医生贪吃,而是因为民以食为天,熟悉。
CT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它利用放射线对人体进行精确扫描成像。一般分为普通平扫CT和薄层增强CT。简单来说,不打药就是平扫CT,扫描时间短,但是由于缺乏对比,看不清肿瘤与周围器官关系,特别是无法分辨重要的血管。因此,肿瘤术前评估中,往往需要注射药物,获得分辨率更高的增强CT效果。薄层则意味着的成片更精细、更清晰。
本文是郭春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