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崇裕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李国栋先生专栏

流感的中医基本治法

发表者:黎崇裕 人已读

流感的中医基本治法

原创 李国栋 气解伤寒论 2022-02-22 22:16

--浅析外感发病之病时、病位、病性、病机特点

《伤寒论》序曰:“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感医圣,悲天悯人之心,勤求博采之力,平脉辨证之验,地天阴阳之作,六时六病之大论,旷世绝学之大成。余不揣冒昧,述点滴心得,借以抛砖引玉,传承经典防治流感心法。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1条是本太阳病提纲。本太阳病,就是太阳证,如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与小柴胡汤。”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本太阳病,是在太阳病时上发病,表现为表阳病。第1条是公认的太阳病证提纲。提纲是要点,提纲中没有发热,那么,发热不是太阳病证的要点吗?否。太阳病,应当发热,如120条“太阳病,当恶寒、发热。”太阳病是病发于阳,病发于阳者必然发热,如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又如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七日愈,是表阳病的一般规律;无热恶寒者发于阴,六日愈,是表阴病的一般规律。病发于阴,就不能叫作太阳病。假如发于阳发热恶寒者,和发于阴无热恶寒者,都叫太阳病,那发于阳和发于阴也就都一样了,还怎么区别发于阳和发于阴呢?太阳病,法当发热。如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又如太阳病痉病:“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再如太阳病中暍:”太阳中暍,发热恶寒。”太阳中暍,就是太阳病中暍。例如太阳中风,就是太阳病中风。如12条:“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111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所以,太阳中暍,就是在太阳病时上中暑。第1条太阳病证提纲,应当包含发热。没有发热,就不能称为太阳病,尤其是,不能作为太阳病证提纲。因为,太阳病证发于阳,即发热恶寒者发于阳,发于阳者为表阳病,没有发热,也就不是表阳病。因为表阳病和表阴病的区别,就在于发热和无热,舍此就不能区别表阳病和表阴病。特举一例唐医易先生的表阴病医案,以便了解表阴病之概念。

唐医易先生医案:2002年2曰2日。余某,女、47岁。时值腊月岁末,因数日公事繁忙催收货款,驾驶摩托车劳碌于寒风之中。是夜甚觉劳累,次日凌晨起浑身寒颤,头疼身痛,身盖三床棉被尚觉寒冷,其夫急电召我前往诊视。临床榻前见其三床丝绵被紧盖覆面,呻吟之声不绝,舌色淡、苔薄白、面色苍白唇青黯。伸手切脉手不烫一息四五至,六脉浮紧。问其何时起病,有何所苦?答谓:昨夜回家11时许,洗澡后疲惫身重,即睡觉。可凌晨1时过后越来越冷,叫其夫加被至三床仍不觉暖,继而浑身骨头疼痛。问:曾发烧喘咳出汗否?答:没有,现在只是冷得难受,浑身骨头疼得厉害,头痛到眼睛都难睁开。于是立方:麻黄12g 桂枝9g 杏仁9g 炙甘草3g 一剂。药后未得汗,寒颤稍减。再方:麻黄15g 桂枝12g 杏仁9g 炙甘草3g 二剂。药后仍未出汗,症状如前,遂当机立断煎第二剂,服药后20分钟仍未有汗。细思其脉症相合何以麻黄汤不汗呢,这大半天已服了三剂麻黄汤了,大概是寒邪太重药力仍在搏斗,于是嘱给她一杯热开水以助药力。20分钟后即遍身汗浆浆,全身舒泰而愈。

唐医易先生这个医案,就是病发于阴(黑夜)的无热恶寒者,为表阴病,其证恶寒、头身疼痛、骨节疼痛,脉浮紧,和表阳病麻黄汤证一样。不同点就是“无热恶寒、面色苍白”。表阳病麻黄汤证是“发热恶寒、缘缘面赤”。因为黑夜卫气入于五脏,而外(阳)气不足,外感邪气之病发于阴(黑夜)者,则身体表部毛细血管收缩,所以表现为无热恶寒,面色苍白;白昼卫气出于四末(手足),阳气充足,外感邪气之病发于白昼者,则身体表部毛细血管扩张,所以表现为发热恶寒,缘缘面赤。《如黄帝内经》曰:“夜半为阴隆,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隆,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

表阳病的概念是,病发于阳(白昼),发热恶寒。表阴病的概念是,病发于阴(黑夜),无热恶寒。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是说“从巳至未上发病者”属太阳病,也就是说“巳午未”属“太阳病时”。如240条:“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是说“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病”,也就是说,“日晡所”属“阳明病时”。藉此明示“六病时”,即阳明病申酉戌,太阴病亥子丑,少阴病子丑寅,厥阴病丑寅卯,少阳病寅卯辰,太阳病巳午未。“六病时”与“六病证”息息相关。“六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少阳病证。

太阳病证,简称为太阳证。如48条:“二阳并病……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太阳证为表阳病,即表实、表热者属太阳,也就是病发于阳之发热恶寒者属太阳。与之相反,表虚、表寒者为表阴病,也就是病发于阴之无热恶寒者为表阴病。表实之发热恶寒无汗者和表寒之无热恶寒无汗者,均为麻黄汤主之。表热之发热恶寒有汗者和表虚之无热恶寒有汗者,均为桂枝汤主之。表热证桂枝汤主之,如《温病条辨》曰:“太阴(肺)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表阳病和表阴病麻黄汤证,都具有恶风寒、头身疼痛、脉阴阳俱紧等脉证,其区别就在于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发热恶寒之麻黄汤证为表实证,其发热证属表阳;无热恶寒之麻黄汤证为表寒证,其无热证属表阴。表阳病和表阴病桂枝汤证,都具有自汗出、恶风寒、脉缓等脉证,其区别就在于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发热恶寒之桂枝汤证为表热证,其发热证属表阳;无热恶寒之桂枝汤证为表虚证,其无热证属表阴。

表阳病为太阳证,表阴病为厥阴证。根据什么说表阴病是厥阴证呢?因为太阴证为里阴病;少阴证脉沉,脉沉为里气不和,而表阴病无里证,是里气和,里气和者不应脉沉。如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之“反发热,脉沉”,这两点都不符合表阴病特点。病发于阴的表阴病为无热恶寒,表阴病是表气不和,里气和,所以脉不沉。少阴病,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之反发热,脉沉,乃为太阳与少阴合证,其反发热属太阳,脉沉属少阴,内有水气故脉沉,如《金匮要略》曰:“沉即为肾……沉则为水……脉得诸沉,当责有水。”

病发于巳午未,《伤寒论》谓之太阳病。巳午未,是白昼,所以太阳病就是病发于阳,故而太阳病,应当发热恶寒。那么3条之“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就有问题了。或未(没有)发热,就和太阳病(病发于阳),应当发热恶寒的规律相悖。所以,臧东来先生说:“或已发热”之“已”当为“巳”,或巳发热,或未发热,都是发热开始的时辰;或巳发热,或未发热,都算太阳病发热。臧先生对该条“或已发热”之“已”当为“巳”,一字解开《伤寒论》千古之谜,即“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是说“从巳至未上”,属“太阳病时”,也就是说,从巳至未上发病者,属太阳病。如240条:“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是说,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病”,也就是说,日晡所,属“阳明病时”。大论又曰:“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这是转属阳明证之“胃家实”。阳明证,包含阳明病位和阳明病性,不包含阳明病时。阳明病,不等于阳明证。“六病”,不等于“六证”。

发于阳之太阳病,表现为发热,恶风寒,无汗,脉浮紧者,汗出即愈。因为脉浮紧者是营卫俱强,汗出是脉中的血清(营气)带着脉外的组织液(卫气)一起渗出皮肤,这样营卫气都得到释放,于是营卫都不强了,营卫也就和谐了,营卫和则愈,这就是表实证与麻黄汤发汗则愈的机理。发于阳之太阳病,表现为发热,恶风寒,有汗,脉浮缓者,汗出不愈。因为脉浮缓者是营弱卫强,自汗出是营卫气一起渗出皮肤,则依然是营弱卫强,所以汗出不愈。与桂枝汤发汗,汗出虽然还是营卫气一起出,但是有芍药益营气,则营气就不弱了,于是营卫气得到和谐,营卫和则愈。这就是桂枝汤发汗则愈的机理。要点是,营卫和,就不再是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各行各的状态了,而是营气能渗出脉外,卫气也能渗入脉中,是营卫相互交通的状态,这样卫气就能将表部的水(邪)气带入脉中,随着血液循环,将水(邪)气送到膀胱,从尿中排出。邪气排尽,病即痊愈。这就是营卫俱强脉浮紧无汗者,麻黄汤主之,营弱卫强脉浮缓有汗者,桂枝汤主之的根本机理。其实,桂枝汤证不是真正的表虚证。真正的表虚证不可发汗。因为发汗会虚其表,表虚证发汗,其表气益虚,表部脉络就会空虚,水气就会乘虚渗入表部脉络,病必不愈。这也是《伤寒论》谆谆嘱咐的发汗的方法:“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流感发病,病人身体表部的邪气为什么会是水气呢?因为流感发病的季节是在初冬至初春时节,此时天气寒冷,人体容易受凉。受凉者其表部的津液流经发凉的皮肤时,就会由津液变成水气。津液是人体消化系统将饮入于胃的水液经过气化功能而变成的液晶状态,是正气。水液不变成液晶状态,就是邪气。如关节腔积水,胸腔积水,腹腔积水,盆腔积水,脑腔积水等,能在影像下发现,是因为积水在影像下发黑,津液(血液)在影像下发亮。液晶状的液体才会发亮。如液晶显示器,装的是液晶状的液体,通电会发亮,换成水,就不会发亮。津液遇冷会变成水气,就像空气遇冷会变成水雾一样,如冬季乘车,车窗玻璃上会出现水雾,就是车内较暖的空气流经较冷的玻璃时,就由空气变成了水雾留在玻璃上。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正邪在表部分争,正气渐胜,邪气渐衰,正气胜则热多,邪气衰则寒少。其人不呕,是邪气没有进入人体中部;清便欲自可,是邪气没有进入人体里部;一日二三度发热恶寒,是病情减轻了。假如病情没有减轻,就是整日发热恶寒。脉微缓者,是脉不紧了,也不浮了。脉紧是脉中充斥水气。脉稍微缓和了,不那么紧了,是水气被血液循环给尿出去了。因为邪气没有入里,必然是被排泄出去了。所以说,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外感邪气,首先犯表。温病也是首先犯表。温病是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三部六病学说认为:“在机体,把接触大气层的地方都算作表部的面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表和皮毛与外界接触面为2.5至3.5平方米;二是肺,肺脏由四亿左右个肺泡组成,与气体接触面积约为60至100平方米。从面积来看,肺脏的接触面积大,祖国医学所讲的‘肺与皮毛相表里’是十分有道理的。把体表和肺列为表部的范畴,表部是人体的卫外防线,是御邪之藩篱,经常与外界病邪直接接触,具有抗病于外的功能,因此机体表部功能的强弱,对于健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冠疫毒,也是首先犯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乏力。病毒犯肺,因而咳嗽。病毒在肺中,是停留在肺中的水气痰湿中繁衍。假如肺中没有水气痰湿,那么肺中的气血就能正常流动,病毒也就没有停留的场所而得以繁衍,其人也就不会发病。如无症状感染者,就是这样。中医治疗新冠肺炎,和治疗伤风感冒的方法一样,都是排除水气。水气被排出体外,停留在水气中的病毒也就一并被排出体外,病人也就康复了。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明白了“乏力”,是水气停留在肌肉中,阻碍了气血在肌肉中流通,以致肌肉得不到气血的供养,所以乏力。

得病时,病人一定要注意保护胃气,不要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如《伤寒论》曰:“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保持胃气通畅,消化能力不衰退,免疫力就会逐渐增强,病毒也就不能进犯人体里部。这样,普通感冒一周自愈,流感二周自愈,新冠四周自愈。千万不能乱治,不要大发汗损伤表气,表气虚则卫外能力不足,病毒就会进犯人体里部;也不要随意清热泻下损伤里气,里气虚,病毒一样也会进犯人体里部。病毒入里,特别是入五脏,就很难自愈了。病毒入五脏,也不用怕,《伤寒论》都有方法可治。只要不把气血弄亏,胃气尚在,根据寒热虚实,随证治之,就能起死回生。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2-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