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史欣鹃
史欣鹃 主治医师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临床心理科

原来那时的我经历了很长一段抑郁(二)

217人已读

情感篇

如果说一点社会支持也没有,也是说谎。她有一个很喜欢的学长,曾经某段时间,他对她表现得也是很宠溺。然而毕业之后,更准确地说毕业前后,她的状态开始不对劲儿的时候,她每每找他聊天都会讲很多“痛苦”的东西,没有尽头的对生命无意义的思考,用不见底的深渊形容再恰当不过。她记得他当时说,她的状态让人很不放心,他很担心她;她记得他当时说,休息的时候多出去走走、约约朋友、散散心;她记得他说,让自己开心点·······但是对于当时的她,所有的这一切是听不进去的。她所剩的只有不断地剖开自己,眼睛全然盯着剖到的痛苦和无意义,剖到血淋淋依然不停手······把剖开的东西同时给他看,她把他当成了药,又不愿乖乖服药,被看到真实面目时,又是满满的防御和回避。可想而知,这样的关系注定持续不下去。面对溺水的人,救人者不当机立断,多半也会被拖进水底溺亡。更何况,现世哪有那么多超能力英雄,没有谁能长久地被当药使。

简单粗暴点说,所有的社会支持里,朋友关系被自行定义阻断,亲密关系进行不下去,那就只剩电话那头的父母。她从小就是个让爸妈骄傲的孩子,因为“表现好”和“懂事”,她也被赋予了更多自由,自由的结果是深谙自我负责的道理。其实,最初她也不是绝对的报喜不报忧的那种“懂事”的好孩子,或许是自身过于敏感,或许是有着一个过于豁达和大条的妈妈,成长经历告诉她,她的小情绪很多时候得不到回应和被理解。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丰富,她意识到很多时候父母也帮不上她什么;与其说出来之后是再收获失望和失落,索性不如不开口。所以,每次电话那头响起“过得怎么样”,她的回答大多是“挺好的”······她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有时候自己的情绪还处理不完,还去承担父母关系里的磕磕碰碰。甚至于,本身自己状态就挺糟糕,朋友一个微信发过来,还要马上变身积极阳光正能量,负责理解、安慰朋友。太过于“懂事”,太英雄主义的人,大概都不容易幸福。被消耗得太多、太严重,自然也就会变得回避人际关系。自我封闭起来,总好过被吃掉;果然人都是有求生本能的。

d0fa272e99e3f3a647204c652c83031.jpg

有段时间,她的朋友圈大概是很消极,消极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们都察觉到了这份异常。她们担心她,但她的那种痛苦却无法言说。那段时间,她有点酒精成瘾的倾向。从小到大包括大学四年,社团活动、朋友聚会,她都不是个会沾酒的人。而那段时间里,她学会了“自斟自饮”,喝酒欲望随心情糟糕程度增加。心情不好,熬到深夜不睡,她的皮肤状态也变得异常糟糕;对她来说,皮肤从来都是最敏感的报警系统。一个女孩子,最自我放弃的状态,就是完全忽略对外在自我形象的管理吧·······

回过神,再审视那段经历,毕业季的离别对她来说是个创伤,毕业后学生状态向社会工作人员的转变也出现了适应障碍,再加上本身的人格特点底色,造就了那一段持续糟糕的体验。孤独这个词,在一些人眼里是矫情和故作高深的代名词;然而,它却是不可否认的存在。随着社会老龄化,空巢老人这个词,早已被大家所熟知;而随着城市化,空巢青年这个词也在不断走红。大城市里打拼的异地年轻人,一个人的生活的确是一种常态。孤单是现状,孤独是内心体验。

但是,一个人的生活真的都是问题吗?我们常说:人,生而孤独。如果孤单就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常态,我们就没办法保证自己生命的质量了吗?如果有,那又是什么????


史欣鹃
史欣鹃 主治医师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临床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