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胡延祖 人已读
核酸检测准不准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漏诊问题,一个是误诊问题。比如明明是病人,核酸检测却阴性,这个就是假阴性,假阴性会导致漏诊。再比如,明明没有感染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却阳性,这个叫假阳性,假阳性导致误诊
卫生防疫人员通常比较关注核酸阳性的病人,其实核酸阴性也要纳入管控范围,因为核酸检测的假阴性远比假阳性多,危害也更大。假阳性只涉及一个人,假阴性在大街上逛,不知要传染多少人。所以不能只看核酸检测是阴性还是阳性,还要看流调的结果,对于核酸检测阴性的密接及次密接人员,也要实行管控措施。
由于新冠病毒太小了,所以要经过复制,像滚雪球一样滚的大一些才好辨认。复制1次,病毒由1个变2个,复制2次,病毒由2个变4个,复制3次,病毒由4个变8个……。可见,病毒的复制是呈几何级增加的,分别为2的1次方,2的2次方,2的3次方……,直至病毒能够被检出,这个检出病毒时的循环次数(即病毒复制的次数或2的次方数)就是核酸检测的CT值。可见病毒载量多,复制次数就少,所以,CT值越低,病毒载量越高,传染风险越大。
核酸检测的敏感性与病毒载量有关,处于感染后的潜伏期,病毒载量低(CT值高),核酸检测的敏感性也低,这会导致假阴性增加。为了降低假阴性(减少漏诊),需要间隔24小时后再次核酸检测。
病毒的复制(扩增)是靠聚合酶来完成的,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PCR),PCR是一种DNA的体外扩增技术,由于新冠病毒是RNA病毒,所以要先逆转录(RT)成DNA病毒,才能扩增。为了便于发现新冠病毒,还要在新冠病毒身上安装“灯泡”(荧光),所以核酸检测技术的全称,叫“实时荧光RT-PCR法。
理论上说,抗原试剂盒是用于定性的,只看阴性和阳性,核酸检测是定性兼定量的,除了看阴阳外,还能判断病毒载量的高低并由此推断传染性的强弱。但CT值并不稳定,重复检测后的一致性较差,所以目前不推荐用于定量分析,在核酸检测的报告单上,只是标明阴性或阳性,仅用于定性诊断。
CT值≥35时,诊断为阴性。CT值<35时,诊断为阳性。CT截断值为35时,敏感性>70%,即假阴性率<30%,换句话说,在新冠病毒流行区,在首次核酸检测阴性的人群中,仍有近30%的人群可能是阳性的,所以24小时后需要再次做核酸检测。与核酸检测阴性相反,核酸检测阳性则比较靠谱,几乎可以确诊为新冠病毒感染者,除非检测试剂污染了新冠病毒,但为了双保险,仍然是两次核酸检测阳性才认定为新冠感染者。
总之,核酸检测靠不靠谱,要看检测结果是阴性还是阳性。阴性结果不一定靠谱,用行话说,叫敏感性差点儿,需要重复检查才能变得靠谱一些。阳性结果还是比较靠谱的,用行话说,叫特异性比较好,可以作为独立的确诊依据。
本文欢迎转载,不必通过本人授权。
本文是胡延祖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