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于臻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肺毛玻璃结节穿刺未见癌,这样的报告可信度有几分?

发表者:郑于臻 人已读

2016年诊出全国恶性肿瘤排行榜中,肺癌高居榜首,82.8w,比第二名结直肠癌40.8w,高出不止一倍。

而随着CT筛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肺癌得以在早期发现。

很早期的的肺癌,很多表现都不太典型。

一方面是体积小,一方面是实性成分少,有的甚至没有实性成分,而呈现一种纯毛玻璃一样的改变。

CT上,针对这种早期肺癌多见的特殊影像学表现,给了一个专门的称呼,也就是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毛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GGO)。

针对这种类型的毛玻璃结节,目前的主流处理策略,主要是随访及手术。

因为长期随访条件下,结合结节的密度、形态变化,有助于判定结节的性质,如考虑恶变,即可提前采取手术干预。

可近年来,有一种观点却在肺结节人群中悄然播散:

得了肺结节何必随访,何需担心受怕,只需要在CT下做个肺穿刺活检明确一下就可以了。毛玻璃结节别担心,微创的肺穿刺来定性。呵,你开什么玩笑?

可是,肺穿刺,真的就这么准吗?

如果肺穿刺到恶性,那这个恶性的诊断肯定能坐实。

但是如果肺穿刺未见恶性证据,那这个诊断就不一定了。

它依然有可能是恶性,只不过没穿到而已。

那么,这个假阴性率到底有多少?

所谓假阴性率,就是穿刺告诉我们是阴性(良性),但实际结果却是阳性(恶性)。

因此,穿刺的阴性结果是假的,也就是假阴性率。

经皮细针穿刺的假阴性率

2016年,一个韩国学者汇总了延世大学(Yonsei University)医学院附属医院近8年的肺穿刺结果(2005.3-2012.12)。

筛选那些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而穿刺阴性的患者纳入研究。

为了明确病灶的真实性质,所有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或至少2年以上的随访评估

由此,筛选得到222名穿刺阴性的研究对象。

在这里面,有115名研究对象最终被判定为恶性。

假阴性率高达51.8%。

在进一步分析中,发现病灶影像学特点与假阴性率密切相关。

在校正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含毛玻璃成分的亚实性病灶中开展穿刺的假阴性风险,是实性病灶5.6(P = 0.009)

经皮粗针穿刺的假阴性率

可能有朋友会发问,郑医生(公众号:郑正有词),我们现在很少用细针穿刺了。

因为,细针穿刺获得的组织量比较少,理论上说,更容易产生假阴性率。

临床上基本都用粗针穿刺了。

那会不会更好一点呢?

让我们看几组数据。

第一个研究依然在韩国开展。

在1999.1到2011.11期间,韩国蔚山大学医学院曾为290名患者进行过305次肺粗针穿刺,以定性他们体内不足1cm的肺结节性质

所有病灶均接受手术切除。

以手术切除标本病理为金标准的情况下,总体患者假阴性率12.0%(11/92)。

进一步亚组分析中,

实性病灶假阴性率6.4%(5/78);

混合实性病灶假阴性率41.6%(5/12);

纯毛玻璃病灶假阴性率50.0%(1/2)。


第二个研究来自美国麻省总医院。

作者纳入2009.7-2013.6期间在麻省总医院接受肺穿刺的纯毛玻璃或混合毛玻璃肺结节

结节的最终性质经手术或随访确认。

最终,在12个穿刺阴性患者中,有6个确诊为肺癌。

假阴性率50%。


第三个研究则来自中国台湾省,台大医院。

研究纳入2004.1-2010.2期间在该院接受CT引导粗针活检的患者。

目的结节均为不足3cm、且毛玻璃成分>50%的可疑结节

所有结节接受手术切除获取病理。

最终,纳入43名患者。

其中,穿刺阴性患者3例,其中2例最终确诊肺癌。

假阴性率66.7%。

写在最后

综上所述,即便在最新、获取组织最多的粗针活检中,依然存在相当机率的假阴性率。

结合前文,粗针穿刺在可疑毛玻璃结节的假阴性率高达41.6%~66.7%

但是,在前文的研究中,纳入的肺穿刺对象都是筛选过的。

比如,来自台湾的那项研究中,所有结节均随访至少3个月以上。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在许多场景中听到的那种肺穿刺,它的假阴性率只会更高。

比如下面这个:

“医生,我最近的CT发现了一个毛玻璃结节”

“哦,没事,过来我给你穿一下,看看它是什么再说”

穿刺作为可疑肺结节的诊断方法,它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为那些不需要处理的良性患者豁免有创手术。

而这个,对毛玻璃结节而言,却正是它的软肋所在。

当我们把杨家枪的铁枪头换成奶嘴,那还有价值吗?

正因此如,郑医生(公众号:郑正有词)十分不解,这种鼓吹毛玻璃结节肺穿刺的医疗行为。

正如下图所示,多此一举的肺穿刺,没有带来任何的处理变化,而仅仅徒增胸膜复发机率和出血窒息风险。

穿刺有癌,我是真信,真怕;

穿刺没癌,我真不信,更怕。

所以,可疑肺结节,只要有毛,就别穿刺。

本文是郑于臻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2-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