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耀华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慎用“甲状腺微小癌”-读新版WHO甲状腺肿瘤分类有感

发表者:吴耀华 人已读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超声水平的进步,甲状腺癌尤其是“微小癌”的检出率逐年攀升,鉴于其大部分良好的预后以及极低的死亡率,“甲状腺癌没啥事不用管,观察就行,切了影响免疫力等等”流言时有耳闻,笔者近几日遇到不少甲状腺癌复杂病例,癌灶直径均在1厘米以下,然而伴侧颈淋巴结转移者有之,侵犯喉返神经者有之,可以剥离保留神经者有之,无法保留神经者有之,侵犯气管者有之,可以完整切除者有之,分期手术者有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更是常见。因此,“微小癌”不等于低危癌。不同的“微小癌”生物学行为差异巨大,许多病例表现出侵袭性病理特征和临床行为,可发生局部和远处转移及术后复发。因此,在第5版WHO分类中,不推荐将“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视为一个独立亚型,和临床管理指南一致,均推荐根据病理特征而非肿瘤大小为PTC患者制定个性化风险分层方案,提倡对微小癌根据其他PTC亚型进行分型。新分类不再主张“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作为独立分类,而对其采用与大于1 cm肿瘤相同的亚分型。

在新版WHO分类中对分子分型的强调是甲状腺癌的治疗现状和诊疗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大多数PTC患者预后良好,但是约1~4%的PTC患者初诊时即存在远处转移,且高达30%患者在术后复发转移,发生复发转移的患者预后显著恶化。因此新版WHO分类更加凸显分子特征的作用,根据分子特征和侵袭性将甲状腺滤泡细胞起源的恶性肿瘤进行分类。诚然,对一种疾病治疗方式的认识是在争议中不断加深的。随着数据的不断完善以及更好预测进展的技术手段的出现,未来甲状腺癌的治疗更能够有的放矢,最终使广大患者受益。

WechatIMG28.jpeg


本文是吴耀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2-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