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罡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医学科普 | 那些和肿瘤有关的微生物

发表者:丁罡 人已读

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低,死亡率高,人们常常谈癌色变。科学家常年来,致力于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生存率较前大大提高。肿瘤的发生,除了和理化因素、遗传因素有关,经过大量数据的研究和分析,发现部分微生物的感染和肿瘤有关。据估计,2012 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 1400 万,其 中 220 万例 (15.4%) 可归因于感染。

所以,控制或预防那些感染,可能预防肿瘤发生。哪些微生物和肿瘤有关呢?

一、黄曲霉菌

图片1黄曲霉.png


黄曲霉菌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一种常见腐生霉菌,其中有30%-60%的菌株可产生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很强的致癌物,肝癌与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含量高有直接关系。已发现的黄曲霉毒素有20余种,主要包括B1、B2、G1、G2、M1、M2等。黄曲霉毒素B1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毒性、致癌性最强的化学物质,被联合国确定为Ⅰ类致癌物 。黄曲霉毒素非常耐热,只有通过长时间高温(100-120℃)作用,如高压消毒和锻烧才能使其大部分失活,所以避免食用可能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发霉食物可以避免黄曲霉毒素所致的肝脏损伤,避免黄曲霉毒素所致的肝癌。

二、幽门螺杆菌

14ce36d3d539b600b718f925e250352ac75cb74a.jpg

胃癌发生是一个多因素的过程,在宿主、环境 和微生物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慢性幽门螺杆菌感 染是公认的胃癌最严重的危险因素,1994 年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 列为胃癌 I 类致癌物。多项临床研究已经证实根除幽门螺杆菌预防胃癌的有效性。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人-人”“粪-口”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亦可通过内镜传播,而且Hp感染在家庭内有明显的聚集现象。父母感染了Hp其子女的感染机会比其他家庭高得多。

三、乙肝病毒 丙肝病毒

微信图片_20220324150038.jpg


肝细胞癌是人类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都是世界上肝癌最常见的病因。中国是乙肝大国,2018年的数据,中国乙肝携带者9000万,乙型肝炎新发者接近100万例/年,世界卫生组织曾公布数据,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演变成肝炎的概率是百分之一至一点五,2019年某项对我国丙型肝炎的调查中发现丙型肝炎中,存在8.2%的丙肝相关的肝炎。如果早期控制病毒性肝,减少病毒复制,减少病毒对肝脏的损害,肝炎不至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几率就明显减少。而乙肝、丙肝传播主要途径为血液传播,还有母婴传播,性传播。输血是传播病毒的重要途径,做好输血各个环节的质控,可有效阻断血行传播。而平时生活中,注意卫生,自我保护,避免伤口接触带病毒的血液,可避免被传染。

四、人乳头状瘤病毒

图片1嗡嗡嗡.png


人乳头状瘤病毒,就是大名鼎鼎的HPV,近年来热度极高的HPV疫苗可以防宫颈癌,让人们了解了,宫颈癌与HPV密切相关。HPV是一类病毒的总称,有高危型和低危型。高危型病毒感染引起宫颈癌的可能性大一点。HPV不仅可以引起宫颈癌,也可引起男性肿瘤。HPV疫苗,有2价、4价和9价,均可以预防HPV16及HPV18两种高危的HPV,可以预防大部分的HPV相关的肿瘤。提倡安全性行为,也是避免HPV感染的重要办法。

EB病毒

EB病毒.png


作为致癌的人类病毒之一,EBV 与胃癌、乳腺 癌、肺癌、淋巴瘤等肿瘤关系密切,不同 EBV 株的生物学特性也指向了不同类型的癌症。EBV主要通过唾液或直接接触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播,感染人体后,可通过多种特异性病毒抗原介导肿瘤的发生发展,但病毒感染最终发展为肿瘤的机理仍不明确。

此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人类疱疹病毒8型 、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型也和肿瘤有一定相关性。既然这些微生物和肿瘤有关,那如何防治呢?

1、接种疫苗:HPV、乙肝疫苗都是目前比较成熟的疫苗,可以降低病毒导致癌症的风险。

2、筛查:HPV、HIV、乙肝和丙肝携带者,进行筛查是早期发现癌症的最好方法之一,因为癌症早期最容易治疗。建议咨询医生,看你是否需要更早或更多的检查。

3、注意安全性行为:HPV、HIV、乙肝和丙肝等病毒均可通过性传播。

4、不要使用非法药物、共用注射器、针头或其他受感染的设备或可能有血迹的个人物品。

5、目前乙肝、丙肝、幽门螺杆菌都可以药物治疗。咨询医生进行规范地治疗,控制感染,可有效降低肿瘤风险。

6、不食用变质、发霉食品,可避免黄曲霉毒素的伤害。

这些微生物和肿瘤有关,但也并不表示,感染了这些细菌病毒就一定会发展为肿瘤,一旦感染,不用惊慌。一方面积极治疗,注意筛查。一方面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锻炼身体,身体良好的防御能力,也能降低肿瘤风险。


本文是丁罡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