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姚娓 人已读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我们的皮肤经过漫长的“冬眠”之后也渐渐苏醒,人体皮脂腺与汗腺的生理活动日渐增强,皮肤显得细腻而有光泽。然而,有一部分人的皮肤却红肿、瘙痒、发炎、脸上的小疙瘩不断等等,这都是因为春季是皮肤病的高发季节,那为何春季皮肤易过敏?又有什么预防保健的小妙招呢?
《灵枢·终始》说“痒者阳也”,而春季正阳气升发,故多皮肤瘙痒病症。
《类经》言“痒者散动于肌腠,故为阳”,说明瘙痒之症多在表属风。
春季风气当令,春风一吹,各种皮肤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正是由于“风邪善行”,所以春季皮肤瘙痒多为全身瘙痒。
另外在中医观点中,过敏主要是正气与邪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外邪是指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正虚主要是肺、脾、肾三脏的亏虚。
现代人好吃冷饮,饮食习惯差,脾胃功能多有损伤,脾土克肾水,从而会造成肾精亏损。肾精亏损,必定引起肺气不足,肺肾两虚,稍微活动就会引起哮喘。肺主皮毛,湿气外泛,就会引起皮肤过敏。
《内经》有云“肺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皮肤病与肺息息相关,属典型的肺卫不固。当卫气不能固表时,就好比人体失去了一层保护膜,所以容易被病邪侵袭,内外失守,各种不适就不约而同的出现了。
综上所述,要调理过敏性病症,主要是以固护正气,祛风除邪为调治原则。解决过敏的根本大法在于提高免疫力,即增强卫气(卫外功能)。
《针灸大成》曰“在肌腠非熨火芮不能以达”,表明了用艾灸治疗皮肤病,可以直达病灶。所以皮肤问题可采取艾灸进行防治。
艾灸不仅可以起到消炎、杀菌消毒的作用,还可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抑制渗出,提高免疫,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对于大多数皮肤病有非常好的预防和调治的作用!
现代研究也表明艾叶的挥发油具有活血、消肿、止痛、收敛、止痒、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抗细菌、抗真菌等多种作用,若通过燃烧艾叶烟熏或煎煮艾叶洗浴,则由于高温的作用其香味成分挥发更彻底,治疗效果将会更好。
灸五穴,防治病
1.阿是穴:在防治各种皮肤病时,艾灸首要取穴就是阿是穴(病患部位)。即哪里痒艾灸哪里,哪里皮肤有问题灸哪里。
2.大椎穴: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对于阳气不足、身体虚寒又易过敏的人群来说,用艾灸的方法将温煦的力量由大椎穴输入体内,对于改善症状有着非常不错的效果。
3.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此穴善治皮肤瘙痒和内脏湿热疾患,是驱除周身之风的常用穴。
4.膈俞穴: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正中线旁开1.5寸处,因本穴内应横膈,故名膈俞。李中梓《医宗必读卷十·痹》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膈俞作为血会,是治疗的关键点。
5.风市穴: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风市偏走气分,以祛风止痒为主,治疗瘙痒效果极佳。
以上穴位可以2-3天灸一次,一次灸20分钟。
日常注意事项:有皮肤病或易皮肤过敏者,要戒掉烟酒,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晒被子勤洗衣服,此外,还需保持心情舒畅,情志舒畅了,经气才能畅通。当然,若是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就医。
文案:叶雪珂
插图:叶雪珂
排版:刘德
审校:姚娓
本文是姚娓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2-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