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问答
发表者:李晓淼 人已读
嘉宾:仁济医院(南院区)骨科脊柱专业负责人李晓淼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区骨科脊柱专业负责人,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脊柱创伤学组委员,长三角脊柱外科联盟脊柱内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骨科加速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在治疗颈椎、腰椎的退行性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及脊柱肿瘤、结核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主要致力于颈椎、腰椎疾病的微创治疗,尤其擅长腰椎间盘突出的微创手术治疗。
专家门诊:周一全天、周三上午。
1、先请李主任来解释一下腰椎间盘突出是什么意思好吗?它是怎么发生的?
因为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简单点说就是椎间盘内容物移位超出正常椎间盘空间的边缘。
原因:
内因—椎间盘本身退变(髓核脱水、韧带松弛)
外因—损伤(急性损伤、劳损、腰骶部持续震动)
其他—遗传因素、吸烟、饮酒、妊娠
2、那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什么不同?如何明确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不一定引起疼痛,MRI经常可以看到无症状性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最常见,人的一生中,2/3的成人会经历腰痛,大约10%的成人腰痛,在过去的3个月内,腰痛放射至膝关节以下。腰痛可能发生在坐骨神经痛之前,但坐骨神经痛往往是病人的主诉,疼痛通常会放射至膝盖以下。而且往往是没有诱因的。
诊断目前临床上主要还是依靠核磁共振或者CT检查来明确诊断。
3、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是多少?
国家卫健委前两年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已经突破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5.2%。男性多于女性,约6-8:1,在专科门诊中大约10%-15%的患者被诊断为腰突症,因腰腿痛收治住院患者中诊断该病的病例大约占25-40%,而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特别是上海深度老龄化,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
4、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出来的症状是一样的吗?
腰椎间盘突出—大多数几乎无症状,影像学上腰椎间盘膨出(大约60%的50岁以上人群)和腰椎间盘突出(36%的50岁以上人群)在无症状人群中很常见。
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间盘突出症,虽然差了一个“症”字,但是前者只是一种影响学的描述,而后者则指的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常见症状,也是早期症状,以持续性钝痛多见。
坐骨神经痛:由于90%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在L4/5及L5/S1间隙,故多有坐骨神经痛
大腿前内侧痛:高位椎间盘突出
间歇性跛行:多出现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腰椎管狭窄的表现,行走时腰椎管内受阻的静脉丛逐渐扩 张,加重了对神经根的压迫,引起缺氧。
马尾综合征:巨大突出时会出现会阴区麻木、排尿排便不利、双下肢不全瘫等表现
其他:有的患者患肢出现发凉、尾骨痛、小腿水肿等。
5、有些人没有症状,即使有腰椎间盘突出的问题,不做影像学检查,也无从知道,所以也不会去治疗;那如果有相关症状,并且影像学检查也明确有腰椎间盘突出,是不是一定要治疗呢?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首先不要紧张,大多数的病人可经保守治疗缓解,只有少数病人需要手术治疗
预防: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1. 如果站立时腰椎所受压力是100%的话,那么平躺时只有25%,而站着前倾时则增大50%,坐着前倾再增加50%
2.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久坐不超过45分钟
3. 搬重物时姿势:下蹲后发力,不要直接弯腰搬
4. 平板支撑、贴墙站、游泳、羽毛球
保守治疗:6-8周
1. 卧床,腰背肌锻炼,腰托限制弯腰
2. 药物:消炎镇痛类、脱水、营养神经、膏药
3. 针灸
4. 理疗
5. 牵引治疗
6. 推拿按摩
7.神经根阻滞(封闭)
6、腰椎间盘突出到什么时候需要手术治疗?
适用于那些CT或MRI明确证实神经根压迫引起相应的神经根症状,经过6周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
7、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没有具体的手术指征?
1.保守治疗无效
2.出现相应神经支配区肌肉力量减弱
3.病人无法耐受疼痛、麻木,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
4.马尾综合征:必须手术
是否选择手术治疗取决于患者对即时疼痛缓解的期望、对手术风险的承受程度以及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
8、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有哪些?如何选择?
1.开放手术:分为单纯椎间盘摘除术以及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2.微创手术:经皮椎间孔镜手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近十年微创椎间孔镜手术在国内发展迅速,患者只需要在局部麻醉下,医生做一个8mm左右的切口,置入椎间孔镜镜头后就可以将压迫神经的突出髓核取出,并且同时可以做神经根周围的粘连松解,整个手术过程一般在半小时左右。回病房后即刻即可下地行走、吃饭喝水,第二天即可出院。
所以目前椎间孔镜已慢慢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首选,使治疗真正步入微创时代!
本文是李晓淼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2-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