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义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抗衰老、抗氧化、抗炎症,以 “氢” 养轻!

发表者:赵家义 人已读

炎症是身体免疫反应的正常现象,每个人身上都有,只是程度不同。

炎症本身并非有害,其实是一个防御过程。如果机体不再出现炎症,就意味着失去了免疫力。比如人类至今无法消灭的HIV,一旦发展成艾滋病,就无法对抗外来的细菌、病毒,到了后期可能一个小小的感冒,直接送命。

身体的炎症,最好来去匆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性质就不同了。也就是说,炎症之火如果该攻不攻,则会出现免疫缺陷;反之该退不退,则会出现慢性低度炎症。

慢性低度炎症是指机体在特定免疫原的长期、低剂量刺激下,呈现的一种非特异性的、可持续存在的低度炎症状态,可由局部扩展到全身多个器官,亦称为慢性系统性低度炎症。

长期存在的慢性低度炎症不仅无法保护机体,还会损伤器官,是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病症的始作俑者。因为难以被人察觉感知,也不容易查出,慢性低度炎症又被称为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引起慢性低度炎症的原因

炎症的发生、发展由炎症介质决定,炎症程度的高低则受很多因素影响。

氧化应激过高

氧化应激是自由基在体内产生的一种负面作用,与炎症密切相关。如果体内自由基含量过高,就会加剧炎症的反应;反过来,炎症也会促进自由基的大量产生,两者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

肠道菌群紊乱

肠道菌群紊乱会导致肠粘膜屏障受损,增大肠道通透性,使内毒素(LPS)不断渗入血液中,形成低度的代谢性内毒血症,LPS与其受体CD14形成复合物并被免疫细胞表面TLR4(Toll样受体4)识别,引起一系列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从而引发慢性低度炎症。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已经患有慢病的人体内基本上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慢性低度炎症,这也反过来会进一步影响已有疾病和其他疾病的发生发展。总之,慢性系统性低度炎症对人的影响是全身性的,它可以从局部扩展到全身器官,也可以过渡到很多疾病,影响它们的发生发展。

慢性低度炎症对健康的危害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有研究认为,长期不消的慢性炎症是现代多种疾病的共同诱因之一。其中,不仅包括关节炎、肾炎、肺炎等常见疾病,更包括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以及老年性痴呆症等让人恐惧的重大疾病。

癌症、老年痴呆症、糖尿病的发生,也很有可能是细胞或者DNA分子受到“内伤”后,免疫警察反应过激,无法迅速结束战斗,使得炎症长期不消而致。

均衡饮食,才能安全有效预防、调控慢性低度炎症。对于如何预防和调控慢性低度炎症,从营养学角度我们给出了一条人人适用的专业指导建议:高膳食纤维、安全有效的抗氧化物和优质蛋白质共同存在的饮食。

抗衰老、抗氧化、抗炎症,以 “氢” 养轻!

氢气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是提高机体的抗氧化、抗凋亡和抗炎能力。这与已有的氢气生物学效应是主要影响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相符,但上述两个有关氢气基因组学的研究并不完善,例如均没有使用PCR和Western等方法进一步验证一些重要的基因,未来需要深入展开氢气的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

衰老存在慢性炎症的典型表现,也算是一种慢性病。最新这一研究通过人体样本分析证明了这一观点。但并没有给出如何纠正这种问题的办法。氢气作为一种普适性安全性抗炎症分子,适合于中老年长期使用,有没有可能纠正这种衰老相关炎症反应,我们拭目以待。最简单的方法是测定该研究发现的CXCL9水平,观察氢气治疗是否可以改变这种分子和其他衰老相关指标。

一种新型的年龄“时钟”可以评估慢性炎症,以预测某人是否有罹患心血管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与年龄有关的疾病的风险。“生物钟”衡量的是“生理年龄”,考虑到健康状况,可以高于或低于一个人的实足年龄。

氢气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是提高机体的抗氧化、抗凋亡和抗炎能力。这与已有的氢气生物学效应是主要影响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相符,但上述两个有关氢气基因组学的研究并不完善,例如均没有使用PCR和Western等方法进一步验证一些重要的基因,未来需要深入展开氢气的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

衰老存在慢性炎症的典型表现,也算是一种慢性病。最新这一研究通过人体样本分析证明了这一观点。但并没有给出如何纠正这种问题的办法。氢气作为一种普适性安全性抗炎症分子,适合于中老年长期使用,有没有可能纠正这种衰老相关炎症反应,我们拭目以待。最简单的方法是测定该研究发现的CXCL9水平,观察氢气治疗是否可以改变这种分子和其他衰老相关指标。

一种新型的年龄“时钟”可以评估慢性炎症,以预测某人是否有罹患心血管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与年龄有关的疾病的风险。“生物钟”衡量的是“生理年龄”,考虑到健康状况,可以高于或低于一个人的实足年龄。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2-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