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臭难除,更需专病治疗
黄铭涵简介:脾胃病专家,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在医院平时的门诊工作中,已是口碑相传“口臭”门诊量最大的临床专业医师。
口臭,指的是从口腔里散发出来的、令自己尴尬的难闻口气。口臭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正常社交的重要原因。很多人也因此背负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不敢社交。那么,该怎么全面了解口臭呢?口臭产生原因复杂多样,找到口臭的真正病因,不仅有利于消除口臭,更有助于相关疾病的治疗。
首先,还是要谈一谈口臭的产生原因:
㈠单纯性口臭:多由口腔问题或不良生活习惯引起。口腔问题,如菌斑结石、龋齿、牙周炎、牙龈炎等,或不坚持刷牙、漱口。此外,抽烟者的口、鼻中会有烟臭味。
㈡继发性口臭:原因很多,具体有:
(1)鼻咽类、呼吸道疾病,如慢性鼻窦炎、鼻炎、扁桃体炎、慢性咽炎等。
(2)消化道疾病。如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具体包含:
①胃源性口臭:消化不良、胃酸返流、胃溃疡、慢性胃炎等均可引起胃源性口臭。食物在胃潴留时间延长,可发酵产生硫化氢,从而出现臭鸡蛋味。胃内容物反流,反流物可通过食管的上括约肌溢入口腔,造成口咽部黏膜的破坏,引起口咽部炎症感染,造成口腔中有害菌滋生,腐败反流物发酵导致口臭。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是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的诱发因素,也是引发口臭的潜在病因之一,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产生硫化物相关。
②肠源性口臭:肠道菌群紊乱是导致肠源性口臭的最重要原因。肠道功能正常时,肠道中的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能酵解膳食纤维(寡糖、非淀粉多糖)等产生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 己酸、异己酸),降低肠道内pH值,抑制致病菌繁殖,维持益生菌代谢,保持肠道菌群稳态。肠道菌群紊乱,可使益生菌的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减少,经循环到达口腔的量也随之发生显著改变,进一步导致口腔内菌群紊乱,有害菌大量滋生,发酵分解食物残渣产生大量挥发性硫化物,从而引起口腔异味。
部分患者平时爱进食高脂、辛辣油腻饮食,易导致肠道菌群的营养成分失调,肠道中的益生菌尤其是双歧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致病菌数量明显增加,同时短链脂肪酸的合成底物减少,造成口腔短链脂肪酸的量降低,引起严重口臭。
(3)特殊的疾病,如尿毒症患者或者肾功能下降的患者口腔会有氨气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口腔会有烂苹果味。
(4)心理性因素。有的患者平时并无口臭,但遇考试等精神紧张时可发作口臭。
那么,了解了上述口臭的产生原因,是不是口臭的治疗就迎刃而解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很多人也曾经想积极治疗口臭,或上网了解病因及相应治疗方法,或到医院口腔科等科室就诊,但往往疗效并不理想。口腔科看了,牙周炎牙龈炎等积极根治了,并无改善;消化科看了,幽门螺杆菌检查也查,相应的根治幽门螺杆菌药物也积极治疗了,但杀菌后口臭还是没有好转;该查的其它相关检查也都查了,也未能查到导致口臭的具体疾病。因此,在口臭的治疗上,因为专门研究口臭的临床医生少之又少,患者往往陷入“求治无门”的尴尬困境。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脾胃科,是中医药大学直属医院的最亮眼名片。科室在全国虽仅居东南一隅,但目前是全国医院脾胃科规模居前、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中医脾胃医学中心,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在国医大师杨春波教授的带领下,在脾胃湿热证的研究方面,位居国内前列。作为科室骨干,黄铭涵研究团队以口腔异味作为脾胃湿热证的重点研究病种,进行临床深入研究。团队研究认为,口臭病位虽在口腔,但与脾胃失调密切相关,病机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脾胃湿热,运化失常,积热熏蒸,浊气上泛所致,治疗上采用芳香化浊、清热除湿、调肝理脾的中药为主,并注重结合病人体质、气候节气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取得了异常显著疗效。



本文是黄铭涵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