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敏捷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图文文章

从“我要乖”到“我要!”——孩子人际模式的形成和改变

发表者:叶敏捷 人已读

△关注公众号,跟叶敏捷学心理

作者丨郑 寰

排版丨兔 子

大家好,我是郑寰。周三,我和叶敏捷医生一起在【叶敏捷心理】视频号上进行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咨询师“系列直播的第一讲——人生剧本和人际关系模式。今天我想与你继续聊聊这个话题。

扫描二维码,即可回看


从“我要乖”到“我要!”


在周三的直播中,我们提到一位参加了客体关系学堂和青春期团体的妈妈的故事,她对于自己所渴望的,采取的方式是“等待”,表现是“我要乖”

她其实越来越勇敢了,在青春期团体的时候她就主动和我提出:“你关注别人更多,你关注别人的孩子更多,我希望你关注我。”

我关注到了,第二天早上回复她的时候,她却说:“我以为你生我的气了。”我当时想:提个要求就会导致对方生气吗?

再后来,她在客体关系学堂中爆发的那一次,她抱怨小时候想要什么,妈妈却总是把最好的给弟弟的时候,她一开始出来的那个“小女孩”,也是“委屈的”、“祈求的”、“很乖的”。

我问她:“你要的不多,只要一点点,就好像只要分一点边角料给你就满足了。你是感觉自己不能要求更多吗?”我问她,“如果你一直缩在那里,往后退,别人该怎么给你呢?”

她说:“我是不能哭的,哭的时候是会被打的。我也不能闹,闹的话会被骂得更惨,被打得更凶。我发怒了,生气了,都没用。”

小时候,她不是没有去尝试过,她尝试过哭、尝试过闹,但是换来的是“打得更凶”、“骂得更惨”,以及“我生气也没有用”的经验。所以,长大以后,她会对孩子说:“孩子要乖,不要去要,别人给你的你也别要。”

但是在客体关系学堂里不一样,客体关系学堂,一个学堂40个人,每个人都不一样。

有些人一进群就会开始发言,说自己的事情;有些人会在里面为自己争取尽量多的资源,让我们帮她们去理解自己;当她们想要关注的时候,会直接@我们说:“我现在需要你,你来看一下我。”

当你始终躲在后面等着的时候,你也在看:为什么她们可以去要,而且还要到了,为什么我不能去要,为什么你给她们,你不给我?这些冲击一次一次地发生。

接着在青春期团体中,有一次我们和一个爸爸说的很多,因为我和他孩子进行了一次长谈,我把我对他孩子的理解和爸爸说了。

这时候,她觉得我也应该关注她的孩子。我当时很高兴她有这样的要求,因为她终于可以为保护自己的权利提出抗议了,她可以去“要”、去“争取”了。

小时候所没有尝试成功的她,这一次看到了“改变或许没有危险”,她开始在青春期团体里试试看,做回那个渴望的孩子。

接着在客体关系学堂的那次爆发中,她说:“哭是会被打得更惨的。”我问她:“现在你在车里吗?车里有其他人吗?车里有纸巾吗?现在如果你骂她们,还有人可以来打你吗?如果你觉得车里是安全的,现在可以大声哭,大声骂出来。”

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这一次的尝试改变了小时候的体验,她知道了,现在她哭、她骂都不会有人能够打她了。


我的热情,会得到什么样的回应?


昨天在我们家里发生了一个场景,我带着一个小女孩儿回家,我们家弟弟和她有过几次交集,也出去过一趟。晚上回到家以后,弟弟就爬到沙发上,搂着她,叫她姐姐。

我们家弟弟的人际关系一直非常好,从幼儿园出来,就会有很多小朋友在路上和他打招呼,还会有小朋友来问他要不要到我家玩,他也会热情的和小朋友们打招呼。

在路上遇到带着狗的阿姨,他会凑上前去说:“阿姨,你们家狗好可爱啊。”阿姨也会高兴地回应说:“小朋友,你也好可爱啊。”他的人际关系一直是让我很羡慕的。

我跟我老公去探讨这个拥抱,老公说:“如果一个孩子,他小时候也像弟弟这样扑上去抱着妈妈,但是妈妈却冷冰冰地说:‘你不要抱着我,不要这么粘’,孩子会是什么感受呢?”

本来孩子很开心的,但是撞到一个冷冰冰的妈妈身上的时候,孩子一次一次试探的时候,妈妈就更生气了,说:‘你很烦。’孩子就会觉得是自己不好,孩子就养成了一个经验:你对别人热情,对别人有需要,是会‘撞墙’的,孩子就会形成一个内在经验——我要跟别人亲热,对别人示好,反而会有羞耻感(我不好,我不受欢迎)和恐惧(被指责、被批评、被抛弃)

“我可以这样做吗?”我们就是这样一次一次在平凡的家庭互动中,学习着我们可以表达吗?我们可以要吗?我们可以怎么要呢?我们如何去给予?

昨天,我和一位妈妈正在做咨询,妈妈家里的老大进来了,老大三岁,咨询是50分钟,而老大等不了50分钟,她进来以后就“打扰”妈妈,问各种问题,妈妈则想和我继续聊,希望她先出去。

我和妈妈说:“你问问孩子,是不是需要妈妈了?想妈妈了?”妈妈问了孩子,孩子奶声奶气的说:“我需要妈妈了,我想妈妈了。”

孩子有时候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就可能用“捣乱”的行为去干扰你正在做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可以识别出她“捣乱”背后的需要,读懂她,帮她说出来,孩子就会感觉到被理解了。妈妈停下来,陪她一会儿,回应她一会儿,她就又出去一个人玩去了。

有一位青春期妈妈和我说:“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孩子的人际关系会是这样的,我们从小也一直教育她要有礼貌,要尊重别人,我们是一个有家教的家庭啊,怎么会这样呢?”

人际关系,不是父母“说教”出来的,而是父母在一次一次和孩子的互动中,让孩子累积的经验。

如果妈妈对孩子是“你必须按照我认为对的方式来做”,孩子又如何去“尊重”别人;如果妈妈面对孩子的热情和拥抱,总是冷冰冰的如冰箱一般没有情感,孩子又如何感靠近身边的人去恰当的获得他想要的关注和爱呢?

对待是一个内在的状态,比你说什么做什么更重要。孩子得到的不是你所做的、你所说的,而是她所感受到的。

有些妈妈批评孩子,孩子感受到的是妈妈的关心,因为妈妈内心非常笃定的相信孩子;但是有些妈妈骂孩子,孩子觉得自己被嫌弃了,因为妈妈内心确实是嫌弃她的,恨不得她早点走。

换句话说:“妈妈是如何对待孩子的,大概率也是怎么对待自己的。”所以,父母本身的修炼,还是需要回到自己的身上,去看看自己。

比如,这位青春期妈妈说的:“我应该怎么回应孩子呢?”我觉得,真正的路径是,去看看为什么你自己好像没有情感一样,如此的冷冰冰呢?你小时候经历了什么,使得你这一块就像缺失了一样?这渴望又去那里了呢?

如果妈妈融化了,她成了水,就可以滋养孩子,而不是让孩子感觉到寒冷和绝望。

客体关系学堂

第十一期2022年2月18日开班

父母是孩子的环境

我们都需要重新被用心的养育过

让孩子背后有依靠,心中有爱与支持

青春期父母团体

第三期2022年2月21日即将启航

欢迎家里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加入

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

助力家庭关系的修复与重建


本文是叶敏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2-01-10